心肌脂肪變性,灶性心肌脂肪變性可見於長期中等程度的缺氧,病變明顯。瀰漫性心肌脂肪變性見於中毒和嚴重缺氧。
瀰漫性脂肪變性的診斷:
缺氧、感染、中毒時是線粒體受損,影響β氧化,導致細胞內ATP生成減少,使進入肝細胞內的脂肪酸不能充分氧化,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生脂肪變性時,心肌細胞內脂滴含量顯著增多。心肌脂肪變性最顯著的發生部位是乳頭肌和心內膜下心肌。重者呈黃色條紋,輕者呈暗紅色,兩者相間排列,狀似虎皮,在心下和心室乳頭肌及肉柱的靜脈血管周圍,可見灰黃色的條紋或斑點分佈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間,外觀上呈黃紅相間的虎皮狀斑紋,故稱為“虎斑心”。光鏡下脂肪變性的心肌細胞漿中出現細小、串珠樣脂肪空泡,排列於縱行的肌原纖維間。
心肌在正常情況下含有少數脂滴,脂肪變性時,脂洋明顯增多,在嚴重 貧血、中毒、感染(如惡性 口蹄疫)及慢性 心力衰竭時,心肌可發生脂肪變性。在心下和心室乳頭肌及肉柱的靜脈血管周圍,可見灰黃色的條紋或斑點分佈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間,外觀上呈黃紅相間的虎皮狀斑紋,故有“虎斑心”之稱。由於機體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等原因,導致心肌細胞發生脂肪變性,肌纖維彈性降低,心室擴充套件,肥大,呈局灶性或瀰漫性黃褐色,切面渾濁,結構不清。在左心室內膜下和乳頭肌周圍,在紅褐色(心肌纖維)的背景上出現灰黃色( 心肌脂肪變性)條紋或斑塊,狀似虎斑,故稱虎斑心。
正常情況下,除脂肪細胞外的實質細胞內一般不見或僅見少量脂滴。如這些細胞中出現脂滴或脂滴明顯增多,則稱為脂肪變性或脂肪變。
脂滴的主要成分為中性脂肪,也可有磷脂及膽固醇等。脂肪變性主要見於肝、心、腎等實質器官,因肝是脂肪代謝的重要場所,幫肝脂肪變性最常見。脂肪變性時最初形成的脂滴很小,以後可逐漸融合為較大脂滴,此時常無界膜包繞而遊離於胞漿中。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