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蛇傷面板科 副主任醫師 陳寧剛

  一、內治法

  藥物調理:

  中醫根據個體差異會辨證論治,選取相應的中藥進行個體化精準治療,一般經典的方是四君子湯調養脾胃而祛溼,有便溏者選用參苓白朮湯,有咳嗽咳痰者選用二陳湯,有暑溼重而中暑者選用藿香正氣散,有四肢畏寒易腹瀉者選用附子理中湯等等,具體可依據中醫醫生的診治為準。

  食物調理:

  俗話講三分治療七分調養,有些中藥即是藥物,又是食物,起效慢,久服無毒,有益於健康,常見藥食同源的有:山藥、米仁、赤小豆、茯苓、白扁豆、白蘿蔔、冬瓜、絲瓜、生薑、陳皮、紫蘇、草果等。

  一般早晨可服用生薑紅糖茶溫補脾陽而化溼;平時咳嗽痰多者可選用陳皮、蘇葉、款冬花等泡茶;便溏不成形或日多次者可煮山藥粥;便祕溼重者可多吃白蘿蔔;下肢時浮腫者可多吃冬瓜、炒米仁、赤小豆等;溼重而食慾差的可選用扁豆、六神曲等;溼重全身乏力時睏倦者可用藿香、佩蘭、草果等,方法多種多樣,具體應人而宜,為便於實施可就地取材。

  二、外治法

  按摩法:區域性按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同鍛鍊一樣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簡便的方法有。

  腹部按摩法: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仰臥在床上,雙手掌重疊,放在肚臍部位.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50次,直到腹部覺得發熱為止。

  腿部按摩法:小腿上集中了消化系統和水代謝經絡,像肝脾腎經的足三陰在小腿內側,膽胃膀胱經的足三陽在小腿外側,而著明的健脾胃明星穴--“足三裡”就在膝蓋下方。所以每日雙手將小腿上下按摩5分鐘,揉揉小腿上的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三、灸法

  艾灸法:就是藉助艾草燃燒時發出的藥力和溫熱刺激,來薰灼特定的穴位,以達到補氣助陽、溫經通絡、治病防病、抗衰延年之目的。
《孟子》中曾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說過“無病自灸”的話,可見艾灸這種保健法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存在了。

  隔物灸:指施用灸法時,將艾炷或艾條放置在薑片(隔姜灸)、蒜片(隔蒜灸)、食鹽末(隔鹽灸)或藥物製成的薄餅上施灸的方法,又稱隔藥灸、間接灸。該療法最早見於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隔物灸不僅有艾灸的作用,還兼具所選用藥物的治療作用。

  臨床中經常選用芳香化溼、溫陽通絡的藥物做成藥餅,選取相應部位進行隔物灸,治療溼重者療效明顯,比如鼻塞清涕者選印堂、腰痠者選命門、痛經者選氣海、腹瀉脾胃弱者選神闕、區域性疼痛酸脹者選阿是穴等,一般見效快者1-2次就會有反應。

  拔罐法: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區域性瘀血,以達到活血通絡、排溼消腫、祛邪外出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早在西漢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歷史悠久。臨床中常採用背部拔罐療法,對全身泛發溼疹皮炎的患者療效尤為明顯。

  祛溼沐浴:

  沐浴的藥物多為芳香類藥物,氣味可以無孔不入,香氣通過口、鼻、皮毛等孔竅進入我們體內,可以影響五臟的功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祛病強身。可防治面板感染以及各種面板瘙癢,提高面板的屏障功能,對某些慢性疾病,如神經衰弱、關節炎、慢性蕁麻疹、慢性溼疹等均有一定療效。經常選用的草藥有:藿香、佩蘭、艾葉、草果、蒼朮、山萘、肉桂、白芷等,大水煎煮或放入熱水中浸泡,等水溫後泡澡沐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