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情感障礙科 主任醫師 苗國棟

  在幾十年的精神科醫生的生涯中,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時,總有一些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資訊讓人頗費躊躇。其中,患者人生過程的“有趣”或“無趣”便是這樣的“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重要資訊。

  所說的“無趣”和“有趣”基本上與日常語境的這兩個概念相仿,但也略有不同。在日常語境中,“無趣”的人往往是指那些在生活中樂趣有限、不苟言笑、交往中不能給人快樂、很難讓人願意與之成未密友的人。而且,他們也確實缺少真正的朋友。相反,“有趣”的人則是那些在生活中樂趣十足、在與任何人的交談中都顯得談笑風生、讓人願意與之成為朋友的人。實際上,他們也真有很多稱得上知心的朋友。

  所說的無趣,實際上是在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科就診時,醫生在與患者的“晤談”過程中發現的一些難以描述的特徵。例如,這些患者在患病之前就有較為孤僻、固執、興趣狹隘、朋友稀少等個性或行為特徵。進一步深入瞭解,這些患者往往自幼就有這類表現,隨著其成長,這樣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以致影響的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疏離於主流社會群體之外。而且,這些患者因為由顯著的適應不良和怪異個性,在患有精神疾病之後又往往有突出的精神病性症狀如幻覺、妄想以及怪異思維內容,多數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這類總體預後不良的疾病。然而,這些患者很可能是被誤診了,而被誤診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對他們存在著的成人阿斯伯格綜合徵缺乏應有的識別能力。

  在精神病學的疾病類別裡,有一類精神疾病一直被精神科醫生忽略了,那就是起病於發育早期的孤獨症譜系障礙,特別是其中的“高功能”阿斯伯格綜合徵。而且,由於高功能的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一般的認知功能和語言功能在發育早期並沒有顯著的缺陷,社會適應不良並不顯著,所以很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識別和診斷,一直延續並發展到青春期乃至成年期因患其他精神疾病就診時,才有可能被發現。當然,在很多情況下,若非醫生對此有足夠的警覺和認識能力,還是可能被忽略,並漏診該病,進而誤診患者的精神障礙。

  阿斯伯格綜合徵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在出生後不久就可能有相應的表現。一般而言,該綜合徵最核心的特徵是社交功能的發育缺陷,即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的每個階段,患兒都難以達到與其發育階段或年齡相適應的正常兒童社交能力的發展水平。這種缺陷首先反映在人際交往或交流的非語言層面,用較為通俗的說法可以說是不善於“察顏觀色”。例如,患兒自幼就有對於人際交往中的非語言資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特徵:他們往往不能正確把握他人的眼神、表情、手勢、姿勢中傳遞出來的資訊,也聽不出他人語音、語調以及言語速度變化中包含的資訊。同時,患兒也不能借助於環境中的其他資訊(即所謂語境)理解當前交流的主題,也不能據此做出恰當的反應。一方面,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掌握的資訊既不完整,又可能歪曲、誤會相關資訊;另一方面,他們不能理解和把握這些非語言資訊,也就不可學會正確運用這些方式傳遞資訊、表達思想,必然會導致他們人際交往的困難和在人際關係中的劣勢地位,極易被有正常人際交往能力的成員群體排斥。儘管患兒願意與同伴玩耍和交往,但因缺乏交往技巧,使其難以在同齡人的“小圈子”中立足,當然也不能與這些同伴建立起有深刻內涵的友誼,最終成為遊離於同伴團體之外的“外圍分子”。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兒社交功能發育缺陷也反映在人際交往或交流的語言層面。儘管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發育早期,他們的學習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正常兒童並無太明顯的區別,但他們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總是侷限於表面或淺顯意義上,並且在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方面缺乏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和隨機應變的擴充套件能力與機敏。例如,他們一般只能理解和表達語言文字的基本意義,而無引申的能力。他們往往聽不出或讀不出語言文字深層的含義,很難理解“反諷”、“雙關語”的意思,對一些包含深意的幽默語言、歇後語和相聲節目中包含複雜意義的“包袱”難以正確、全面的理解。通俗地說,阿斯伯格綜合徵患兒在語言交流方面的缺陷就是:聽不出“弦外之音”,悟不到“言外之意”。

  當然,由於他們在語言交流中只能獲取表面、字面和淺層的資訊,也就不可能學會正確運用語言的深層意義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而也不就可能學會正確運用語言的深層意義進行思維,以致他們的思維和語言表達也極為刻板和單調,或者讓人覺得他們是在“咬文嚼字”,或者覺得他們的言語“不著邊際”。在幼年階段,患兒因與同齡夥伴交往困難,學習使用語言基本只能學習和使用與之能建立起人際交往的成年人所適用的成人語言或書面語言,使不少患兒家長覺得其子女說話像“小大人”或“文縐縐”的,但卻難究其因。由於患兒在其整個成長過程中,一直學習和使用極其規範的成年人語言文字的用法和含義,對於這些語言文字在以後發展變化中的用法和含義往往難以掌握,不能讓語言文字“活”起來。例如,他們很難學會在現代社會背景下變化不定的網路語言,即便偶有使用,也往往“詞不達意”。

  阿斯伯格綜合徵在非人際交往方面也有兩方面的重要特徵。其一是行為模式刻板儀式化,興趣愛好侷限特殊,其二是運動能力不良和運動笨拙。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兒自幼就有行為模式刻板、儀式化的表現。在自己一個人從事的遊戲中,模式和程式較為刻板固定,很難引導其轉變為另外一種模式或程式。在與他人共同的遊戲活動中,患兒也不願接受他人的玩法,極力保持自己固有的模式。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患兒的日常活動的程式和模式也較為刻板、固執。例如在選擇上學或到親友家做客的路線時,習慣於固有的一成不變的路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時間安排和程式也往往是刻板不變的,如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從事某種活動、從事某種活動時一定要使用某一固有的物品等。患兒可能會對某些需要機械性記憶而實際用途有限的知識有著特殊的興趣,如火車時刻表、電話號碼、冷僻字釋義等。

  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患者運動笨拙也是極為常見的缺陷,這種缺陷也會延續其一生,在任何年齡都會顯示出有運動笨拙的特點。在嬰兒期,患兒幾乎不會爬行;到幼兒期,患兒很難學會需要複雜技巧的活動,如學習繫鞋帶的過程比正常兒童慢得多;到學齡期,學習體育運動技巧和舞蹈動作都有顯著的困難。總之,患兒在需要體現出協調性、靈活性的運動技能方面,有不同於常人的缺陷。而且,其運動缺陷往往與視覺-空間運動覺缺陷有關,既有運動笨拙,也有操作技能不良,以至於他們在兒童少年期既可能因社交能力缺陷被人排斥,也可能因為自己運動技能的缺陷而被人排斥。若從旁觀者角度觀察,他們在運動活動中不靈活、步態和身體姿勢僵硬、古怪等都會給人留下印象。

  或許正是由於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的這些方面的缺陷,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表現,也就很難在適宜的群體中真正地建立起足夠有利其成長和適應的社交圈子。而且,由於其存在的上述缺陷,缺乏社會交往帶來的負面效應最突出的心理問題便是安全感不良,尤其是不容易信任他人。在此基礎上,患者在面對不熟悉或不適應的環境極易發生焦慮,甚至導致患者出現短暫的、明顯的精神病性症狀。患者社交功能的長期損害還對患者精神障礙的易罹性和罹患精神障礙後的預後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他們因為自身的發育缺陷而造成適應不良,極易發生精神應激,並進而發展為典型的精神障礙如社交恐懼、強迫症或雙相障礙。

  而且,同樣是因為這樣的缺陷,患病後自我調節和改變的能力有限,即便是接受正規的治療,其病情改善和恢復正常的過程也相當漫長和艱難。另一方面,他們也因為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薄弱,在發生精神應激後或患精神障礙之後,難以得到來自社會支援系統資源的支援,同樣會影響其病情改善或恢復正常的過程。所以,無論是兒童少年期的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還是成人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在患精神障礙之後,阿斯伯格綜合徵固有的缺陷都是其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精神科醫生若發現診斷為任何一種精神障礙的患者在經過正規的治療之後,病情未達到預期的療效,即應考慮排除患者是否存在被忽略、被漏診的阿斯伯格綜合徵,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的預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