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重要發病原因,因此早期識別和控制動脈粥樣硬化對降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高脂血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最重要因素
高脂血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最重要因素,高血壓也會對血管造成嚴重損害,可以造成動脈管壁病變、血液流變學變化等。
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謝異常,由於長期血壓增高所產生的湍流和切應力作用,使動脈內膜內皮細胞受損,暴露內膜下的膠原組織,活化因子活化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於內膜上,形成附壁血栓;特別是增高的LDL—C經氧化修飾成ox—LDL後,容易進入血管內膜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動脈粥樣硬化可累及全身動脈包括冠狀動脈、腦動脈,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一步。頸動脈是全身中型動脈的視窗,其硬化程度可間接反映冠狀動脈、腦動脈、外周動脈硬化的程度。
頸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指標
頸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指標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的增厚和斑塊的形成。IMT每年增長6.5~10.1μm,如果每年增長超過0.03mm,則心血管事件風險明顯增加。多個前瞻性研究證實IMT與心血管事件呈正相關,IMT每增加0.1mm,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相應升高11%。有研究顯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39%~76%均合併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
同時頸動脈位置表淺,易於探測,是臨床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最有利的視窗。在臨床上,常常採用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斑塊。
具有可重複性,且具有快速、便捷、非侵入性的優點。在預測缺血性心腦血管事件和檢測對動脈硬化干預治療的效果評價方面,均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作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首選篩查手段。
如何通過IMT值判斷是否有動脈斑塊?
IMT正常值<0.9mm,當厚度介於0.9mm與1.2mm之間為內膜中層厚度增厚。當IMT值超過1.2mm時,由於過度增厚的內膜中層,往往會形成動脈斑塊,造成頸動脈的狹窄,影響血液的流通,60%以上的腦梗塞都是由頸動脈狹窄造成。
預防腦卒中,高血壓患者應定期檢查頸動脈
頸動脈病變是高血壓所致靶器官損害的重要方面。頸動脈IMT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標誌。彩超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頸動脈檢測,可分析高血壓所致頸動脈損害的特點,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及穩定或逆轉斑塊,為腦卒中的預防提供臨床依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