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熊露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基本條件。但飲食要有一定的節制,注意飲食數量和質量、品種、就餐時間等,才能維持功能正常代謝。飲食失宜即不合理的飲食,可分為兩類:一是攝食行為不當,如飢飽失常、飲食偏嗜等;二是所食之物不潔。飲食失宜在病理過程中,主要是損傷脾胃,稱“飲食內傷”,還可導致食積、聚溼、化熱、生痰、氣血不足等病變。

  飲食不節,節,指有節,有規律、有度之意。良好的飲食行為,應以適度為宜。如過飢過飽,或飢飽無常,或飲食無時,均可影響健康,導致疾病發生。

  1、過飢。指攝食不足。長期攝食不足,營養缺乏,氣血生化減少,一方面因氣血虧虛而臟腑組織失養,功能活動衰退,全身虛弱;另一方面又因正氣不足,抗病力弱,易招致外邪入侵,繼發其他疾病。社會上有的人為了追求“骨感美”有意抑制食慾,漸致厭食症造成嚴重營養不良,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兒童時期,如果飲食過少可致營養不良,可影響其身體生長及心智發育。

  2、過飽。指飲食超量,或暴飲暴食,或中氣虛弱而強食,以致脾胃難於消化轉輸而致病。輕者表現為飲食積滯不化,“積食”內停,甚者可因脾胃久傷或營養過剩,而發展為消渴、肥胖、痔瘡、心脈痺阻等病證。若“積食”停滯日久,可進一步損傷脾胃功能,致使運化功能久不得復,還可聚溼、化熱、生痰而引起其他病變發生。小兒餵養過量,易致消化不良,久則可致“疳積”等。

  3、飲食無時。定時而有規律進食,胃腸以虛實更替,“實而不滿”,則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輸布全身。若飲食無時,或朝食暮廢,或朝常不食,久之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病變。

  4、飲食不潔。飲食不潔,指由於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進食陳腐變質,或被疫毒、寄生蟲等汙染的食物而造成疾病發作。飲食不潔而致的病變以胃腸病為主,如腹瀉或痢疾。若進食被寄生蟲汙染的食物,則可導致各種寄生蟲病,如蛔蟲病、蟯蟲病、肝包蟲、肺吸蟲、腦囊蟲等,常表現有腹痛時作、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如果進食或誤食被毒物汙染或有毒性的食物,則會發生食物中毒,如蘑菇中毒。 

  飲食偏嗜

  最好的營養價值觀就是飲食多樣化,保持營養均衡,才能保持陰陽平衡。飲食偏嗜造成食物品種單一,營養成分不足或缺失。如飲食偏寒偏熱,或飲食五味有所偏嗜,或嗜酒成癖等等,久之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而孳生疾病。

  1、寒熱偏嗜。中醫認為,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求寒溫適中。若過分偏嗜寒熱飲食,可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而發生某些病變。如貪食寒涼,久則易於耗傷脾胃陽氣,導致寒溼內生;若偏嗜辛溫燥,又可使腸胃積熱,或釀成痔瘡等;若嗜菸酒成癖,久易聚溼、生痰、化熱而致病,甚至變生癥積。

  2、五味偏嗜。五味,指酸、苦、甘、辛、鹹五種口味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可偏廢。因五味與五臟,又各有其一定的親和性。《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如果長期嗜好某種性味的食物,就會導致該髒的髒氣偏盛,功能活動失調。《素問·五藏生成》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3、食類偏嗜。若專食某種或某類食品,或厭惡某類食物而不食,久之也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癭瘤(碘缺乏)、佝僂(鈣、磷代謝障礙)、夜盲(維生素A缺乏)等,皆因偏食而致某些營養物質缺乏而發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