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科 主任醫師 熊露

  中醫理論對健康的定義就是“陰平陽祕”,對疾病發生的解釋就是“陰陽失調”。對死亡的理解就是“陰陽離決”。導致陰陽失調的因素就是致病因素,就是邪氣,維護陰陽平衡的力量就是抗病能力,就是正氣。邪正相搏是發病的基本原理。

  發病的基本原理

  正氣,是指人體正常功能活動的總稱,簡稱“正”,即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及維護健康的內在動力,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禦病邪的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正氣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的正常形體結構和臟腑器官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正常功能。正氣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體生長髮育過程不斷完善起來的,同時也伴隨人體壯老已而逐漸減弱,同時正氣可以通過人體鍛鍊和調節得到提高,也因人體消耗和破壞而導致削弱。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簡稱為“邪”。包括六淫、癘氣、外傷、蟲獸傷、寄生蟲、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宿食、痰飲、瘀血、結石、藥邪、醫源損傷等。

  一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正氣的強弱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中起著主導作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1、正虛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抗邪無力,外在邪氣乘虛而入,疾病因之發生。如《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另外,正氣不足,適應和調節功能低下,也易對外界的情志刺激產生較為強烈的反應而發為情志病。

  2、正虛生“邪”而發病正氣不足,對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推動和調節能力下降,臟腑經絡功能失常,精血津液的代謝執行失常,可產生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內火等內生五“邪”而發病,或導致痰飲、瘀血、結石等病理產物的產生而引起新的病變。如《靈樞·口問》說:“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3、正氣的強弱可決定發病的證候性質邪氣侵入,若正氣充盛,奮起抗邪,邪正相搏劇烈,多表現為實證;若正氣虛衰,不能敵邪,邪氣深入內臟,多發為重證和危證。正氣不足,臟腑功能減退,精血津液代謝輸布失常而發病,多表現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