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外科 副主任醫師 艾勇

  面板癌為來自外胚葉的一類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最常見,此外還有Bowen病、Paget病和惡性黑素瘤等。好發於裸露部位,如頭、面、頸及手背,也見於口腔粘膜、脣、舌、外陰、軀幹等部位。面板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澳大利亞發病率最高(佔全部惡性腫瘤的50%),約650/10萬,在美國的高加索人中,面板癌的發病率亦高達165/10萬,有資料統計,我國面板癌的發病率為2.37/10萬,這可能與所處的地理位置及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已知全球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面板癌亦不例外,據澳大利亞全國癌症防治協會(NCCI)統計數字顯示在1985年~2002年不到20年的時間內澳大利亞面板癌患者增加了一倍多,造成這種狀況的部分原因是逐漸加劇的大氣臭氧層被破壞,另外患者就診率及早期診斷率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面板癌是一種惡性疾病,它的基本性質與發生在其它組織器官的癌瘤無異,所以,在治療上也有相當的難度,但因面板癌位於體表,易於早期發現,如能早期診斷並及時正確治療,約90%的病人可得到徹底治癒,早期診斷的關鍵在於提高警惕和有無對這方面的瞭解,有些患者等面板腫瘤長到相當大,已出現腫塊、潰瘍、壞死和組織破壞時才就診,這時診斷雖不費事,但在治療上困難較大,也有些醫師對不明原因而又久治不愈的皮損熟視無睹,這都是延誤診治的重要原因。任何面板病損或結節,若進行性增大,有出血、潰瘍、感染或顏色的變化,尤其是發生在老年人或某些特殊部位,都要考慮到面板癌的可能性,對可疑的病損及時作活檢是面板癌早期診斷最重要、最常用的手段,有時為了明確診斷,需要多次作活檢。

  根據面板癌的型別、分化程度、侵襲程度、發病部位、年齡及美觀要求等,我們應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手術為首選方案,不能手術者可考慮放射治療等輔助療法,在不降低根治性的前提下,應儘量縮小手術範圍。手術範圍到底切多大,一直是困擾臨床醫生的一個問題,範圍過小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術後復發,範圍過大則造成了不必要的組織損傷,多數醫生是憑藉自己的臨床經驗選擇合適的切除範圍,顯然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及盲目性。
  上世紀30年代,Mohs醫生髮明瞭一種方法,即用氯化鋅糊劑在原位固定腫瘤,然後在24小時之後切除,並用顯微鏡檢查切除組織的組織切片,這一過程反覆進行,直到無腫瘤細胞的介面出現。這種技術的缺點是應用氯化鋅固定組織所引起的疼痛及費時。1953年,Mohs應用一種改良的方法避免上述缺點,這就是新鮮組織技術,在這種技術中,局麻藥浸潤區域性區域,用外科方法切取組織,然後對組織塊進行冰凍切片。後人將這種專門用於治療面板癌的方法稱之為Mohs顯微描記手術。此手術在根治腫瘤的同時可最大限度的儲存正常組織,以達到最佳的美容及功能要求。
  需要明確的是手術是一種區域性治療,是一種創傷性治療,如何用創傷最小的方法達到最高的面板癌治癒率,一直以來都是醫務工作者及醫學研究者努力奮鬥的目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