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副主任醫師 楊遠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情緒障礙如抑鬱症影響到世界人口的約10%,世界各地的許多科學家們在瞭解這些疾病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然而,精神障礙背後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仍然只有獲得了部分理解。
  現有的抗抑鬱藥都不夠好:有60-70%患者得不到任何幫助,對於其他的30-40%患者,疾病的幫助往往是不徹底的,他們必須在獲得任何效果之前很長時間服用藥物。另外,有些藥物出現了藥物相關的許多副作用。因此,顯然需要新的和更好的藥物,而首先是要更好地瞭解疾病程序。
  近日,Weizmann Institute教授Alon Chen與他的博士研究生Orna Issler一起研究了大腦血清素系統的分子機制,其中,當血清素系統失調時,其參與了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發展。Chen和他的同事們研究microRNA分子在生成血清素的神經細胞中的作用。該研究結果刊登在Neuron雜誌上。
  科學家們指出大腦區域中生成血清素的神經細胞,當給予抗抑鬱化合物時miR135水平升高。小鼠經過基因改造產生高於平均量的miR135,結果能更能抵抗恆定應力,小鼠沒有獲得任何慢性應激相關的行為如焦慮或抑鬱症。
  與此相反, miR135低水平表達小鼠表現出更多的這些行為;此外,小鼠對抗抑鬱藥的響應是弱的。換句話說,大腦需要適當miR135水平,miR135水平低,但卻足夠保證一個健康的應激反應,miR135水平高但卻足夠避免抑鬱症或焦慮症。

  當用人血液樣本進行測試時,研究人員發現抑鬱症受試者在他們血液中有異常低水平miR135。科學家們發現,涉及miR135生成的3個基因均位於已知是雙極情感性精神障礙相關的基因組區域中。這些結果表明,miR135可能是一個潛在的治療性分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