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治醫師 張則彥

  1、創新與發展

  幾個世紀以來,手術療法一直是治療肛瘻的最佳方法。但小兒患者由於年齡和生理功能等情況,採用手術療法必須在適宜的麻醉下進行。臨床選擇適應症時,一般3歲以下的小兒為了安全,以延期手術為宜,最好採用一般保守療法。為此,設想使用一種藥物塗敷於肛瘻內口處,使內口閉合而使肛瘻痊癒,從而取代手術療法。此法為原創性研究,國內外首創,臨床治療已取得成功,試驗室研究正繼續進行。

  黃乃健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小兒肛瘻偶有自愈的病例,基於此種情況,採用具有祛風勝溼、活血等作用的複方中藥,以膏劑方式注入肛管,使藥物敷於肛瘻內口區,經過多次給藥,在藥物的作用下,使肛瘻內口自行閉合,從而達到治癒肛瘻的目的。

  通過15年餘的臨床研究,已治癒400餘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別是近3年的系統觀察,治癒率達100%。開創了中藥區域性塗敷治癒小兒低位肛瘻之先河,在小兒肛瘻以藥物治療的非手術療法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打破了肛瘻非手術不可治癒的論斷,是肛瘻治療學上的重大革新。此法完全符合肛瘻治療中不損傷任何組織,完好保護肛門功能的要求,同時消除了患者家人畏懼手術心理,在肛腸病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2、應用方法及注意點

  (1)應用方法:取上藥少量放入一較小容器內,以涼白開水適量滴入容器中將藥粉調成膏狀(狀如牙膏),然後用棉棒取藥膏放入空針(注射器)內,用注射器芯將藥膏推至注射器前端,如用5ml注射器其前段針嘴部長約1.5cm,與患兒肛瘻內口距肛緣深度相當。

  注藥前患兒取適宜體位,一般左側肛瘻取左側臥位,右側肛瘻取右側臥位,將藥膏由空針推出少許,使空針嘴前段有少許藥膏,此可起潤滑作用,將空針嘴由肛門中央緩緩插入患兒肛管內輕柔緩慢注藥,注畢退出空針。

  (2)注意點:

  ①藥膏濃度。應足夠稠,越稠越好,但能夠從空針管推出。藥膏不能稀,不能以空針管從盛藥容器中將藥膏抽吸至空針管。

  ②注藥深度。小兒肛瘻的內口約距肛緣1.5cm。5ml空針管前端的空針嘴長1.5cm,與肛瘻內口距肛緣深度相當,故一般用5ml空針管注藥。將空針嘴完全插入肛管內後即可注藥,注藥時如無藥膏從空針嘴周圍溢位肛門,則注入深度適宜,如有藥膏從肛門外溢,則注藥深度尚淺,可將整個空針即全部空針體輕輕前推,這樣可前進1 ~ 3mm,即注藥深度又能加深幾毫米;此時注藥如無藥膏外溢,注藥深度已適宜,可繼續注藥。

  ③注藥後如藥膏從肛門溢位,即刻用衛生紙將藥膏徹底擦淨。

  ④不能將藥膏注入肛瘻管道內。

  ⑤此法不要求無菌操作,故注藥前無需進行區域性清潔消毒和腸道準備等。

  ⑥治療過程中注意肛瘻管道粗細的變化,由粗變細是肛瘻漸愈的明顯標誌。

  ⑦小兒感冒、發熱、腹瀉時不能用藥,肛門區域性如有裂損、潰瘍亦不宜用藥。用此法治療期間不宜行疫苗接種。

  ⑧有無飲食禁忌應諮詢本課題醫師。

  (3)用藥量及次數:1歲以內小兒每次用量1.5ml,一日注藥2次。為使藥膏順利注入肛管,應睡覺時注藥,晚上睡覺時給藥1次,白天排大便後睡眠時給藥1次。成人用藥,每次2ml,每日2次,給藥時間晚上睡前給1次,其他時間自定。

  3、痊癒標準和療程

  按現代醫學的觀點,肛瘻內口為較硬的瘢痕組織,不可能用藥物使其癒合。肛瘻內口和管道由結締組織形成,肛瘻手術後所形成的瘢痕亦是結締組織,但手術後的瘢痕時日已久可以變軟,但不可能消失。本療法使人驚奇的是用藥後小兒肛瘻不僅內口逐漸癒合,而管道由粗變細,由原來的硬度變的更硬,最後管道完全消失。

  但其機理尚不明確,這也是人體機能之奧妙。如肛瘻管道有外口者,一般外口閉合後3個月如不復潰,這是明顯進步的徵象。療程:1歲以內小兒一般1個月左右可癒合,多數患兒2~3個月痊癒。

  4、有關問題

  (1)關於給藥部位:根據要求,應將藥膏在直視下直接塗敷於肛瘻內口區,這樣給藥部位準確,藥物易作用於區域性,收效理想。但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小兒易哭鬧,很難配合治療,故採用此方法注藥,這種給藥方法不強調藥物確切地塗敷於內口區。

  因為在給藥方式上對藥物如何塗敷於肛瘻內口區確實存在著盲目性,即藥物塗敷部位不夠準確。但臨床實踐證實,本研究之注藥方法能完全治癒小兒肛瘻,且對區域性的刺激小,患兒易於接受。

  (2)本療法的優缺點:此法操作簡便,無痛苦,無副作用,療效確切,患兒及家人易於接受。由於給藥方式的不足,患兒療程較長,有待進一步改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