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腫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之一,雖是一種佔位病變,但不是腫瘤。肝囊腫分為寄生蟲性囊腫和非寄生蟲性囊腫兩大類。寄生蟲性肝囊腫由寄生蟲所引起,如牧區的包囊蟲病。非寄生蟲性肝囊腫最常見,臨床上所說的肝囊腫主要指非寄生蟲性肝囊腫,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
後天性肝囊腫有:
(1)血腫和退行性囊腫;
(2)淋巴囊腫;
(3)因膽管阻塞所致的瀦留囊腫;
(4)囊性腺瘤。其中瀦留性囊腫最常見,多由炎症、水腫、瘢痕、外傷、穿刺等原因所致。臨床上見到的大多數是先天性肝囊腫,是由於胚胎時期肝內膽管或淋巴管發育異常造成的。
肝囊腫又有單發性和多發性之分。單發性肝囊腫常位於肝右葉,多見於女性。多發性肝囊腫更常見,可侵犯左、右肝葉,並可合併多囊腎。肝囊腫生長緩慢,可能長期或終生沒有症狀,其臨床表現隨囊腫位置、大小、數目和有無併發症而異。當囊腫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可壓迫鄰近臟器,如胃、十二指腸、結腸等。通常在40~50歲後出現症狀,多數症狀輕微,偶然發現上腹部無痛性腫塊,或有肝區脹痛、食慾不振、噯氣、噁心、嘔吐、消瘦。若囊腫增大壓迫膽總管則有黃疸,破裂可有囊內出血,帶蒂囊腫扭轉可有急性腹痛,疼痛多在上腹部或右肋部,有時向肩、背或胸部放射。肝腫大但無壓痛,約半數患者有腎、脾、卵巢、肺等多囊性病變。囊內感染時有畏寒、發熱、白細胞升高等。
肝囊腫主要依賴影像學診斷,以超聲波檢查最為重要。B型超聲檢查對肝囊腫的檢出率可達98%。在定性方面,超聲波檢查比CT更準確;但在全面瞭解囊腫的大小、數目、位置以及肝臟和肝臟周圍的相關臟器時,特別是需行手術治療的巨大肝囊腫,CT優於B型超聲。應首先進行簡便無創傷的B型超聲檢查,同時可鑑別肝包蟲。其次根據需要選擇X線檢查,包括腹部平片、腹腔動脈造影、胃腸造影、CT和核磁檢查。肝囊腫一般不導致肝功能異常,化驗檢查對肝囊腫的診斷價值不大。B超或CT診斷肝囊腫十分可靠,一般不必做過多的檢查。發現肝囊腫後,應取血查甲胎球蛋白,以排除肝癌。
肝囊腫並非腫瘤。囊腫是液性佔位,而腫瘤是實質性佔位,進行B超檢查時容易鑑別。應該警惕的是肝囊腫可與肝癌合併存在,發現有肝囊腫者不要忘記檢測血AFP。
肝囊腫完全不同於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以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一般呈單發,多發生在肝右葉,約10%左右為多發,可分佈在肝一葉或雙側。血管瘤在肝臟呈現為暗紅或藍紫色囊樣隆起,分葉或結節狀,柔軟,可壓縮,多數與鄰近組織分界清楚。瘤體由充滿血液的血管組成,血管腔明顯擴大。血管瘤形成原因未明,有人認為是因肝內血管結構發育異常所致,也有人認為與雌激素水平有關。本病無明顯症狀,僅表現為肝內佔位性病變,故臨床上要注意與肝癌相鑑別。約10%的病人可併發肝囊腫。
肝囊腫與肝膿腫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肝囊腫的液體是稀薄的、無菌的、無細胞成分的;但肝膿腫的液體是稠厚的、有菌的、有白細胞和壞死細胞的。肝膿腫不僅可產生肝區區域性疼痛,而且引起全身炎性反應,例如發熱、血白細胞升高等。影像學上肝膿腫有特徵性表現,易鑑別。
肝囊腫對人體健康沒有多大影響。B超或CT檢查時有時發現的囊腫數量多 ,有時發現的少 ,那是因為檢查裝置的侷限性或檢查者的仔細程度不一樣,少一個並不意味著好,多一個也不意味著變壞。肝囊腫不會惡變。至今未發現肝囊腫的形成與某些食物有關,因此肝囊腫患者不必忌口。也未發現做家務、運動、工作對肝囊腫生長有促進作用,因此肝囊腫患者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及工作環境,可以工作,可以運動,在生活上沒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肝囊腫多數無須特殊治療。單個或多個囊腫,無臨床症狀者,應定期進行B超檢查,囊腫超過5釐米者可考慮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吸出囊液後注入硬化劑處理。平時應避免肝區被外力碰撞,以免囊腫破裂。
有下列情況者應考慮特殊治療:
(1)巨大肝囊腫:少數肝囊腫生長較快,當直徑超過10釐米時,稱為巨大肝囊腫。巨大肝囊腫可引起壓迫症狀,影響生活和工作,應考慮進行治療。
(2)囊腫繼發感染:肝囊腫一般很少繼發感染,但少數肝囊腫可繼發感染。這些患者可有肝區疼痛、發燒、血白細胞升高等炎症表現,B超檢查可顯示增厚的囊壁、液性暗區及混雜的增強光點(提示膿液)。對這些患者應及時治療。
(3)囊腫繼發出血:少數肝囊腫的囊壁血管可自發破裂導致囊內出血,有的無明顯症狀,有的肝區劇烈疼痛,如保守治療無效應手術治療。
(4)囊腫扭轉:懸垂型囊腫扭轉時會產生劇烈疼痛,手術可能是唯一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