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主治醫師 薛棟

  分化型甲狀腺癌大多以甲狀腺結節為首發症狀。B超檢查作為首選的輔助檢查,是一種無創檢查,簡單易行,可重複對比,有助於確定病變的部位、大小、數量、範圍以及淋巴結有無轉移,B超對錶淺腫物特別是觸診不清的小腫物有較高解析度,是早期發現、診斷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重要輔助手段,作為診斷甲狀腺癌的常規檢查可有效降低漏診及誤診率。對於B超提示甲狀腺低迴聲的實質性結節、結節內部點狀鈣化或砂礫狀、點狀強回聲、血流訊號豐富者,要高度警惕分化型甲狀腺癌的可能。CT具有良好的靈敏度和準確性,可觀察到腫塊的範圍和數目、鄰近氣管侵犯情況以及氣管旁、頸內靜脈周圍、上縱膈有無腫大的淋巴結。目前對分化型甲狀腺癌明確診斷的最後手段,仍為手術時的冰凍切片、術後石蠟切片,病理檢查可確定其病理型別,為選定正確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對於出現以下任何一種:

  ①男性甲狀腺單發實性結節;

  ②結節在近期生長較快、質硬、固定;

  ③同側頸部有腫大質硬的淋巴結;

  ④有喉返神經及氣管臨近臟器受侵表現。對於高度疑及惡性者,均應術中快速冰凍切片確定性質以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術中快速病理診斷率高、結果可靠,應積極推廣。

  分化型甲狀腺癌原發灶的手術切除範圍目前尚不統一。目前可接受的手術方式包括以下4種:

  ① 患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

  ② 患側腺葉全切+峽部+對側大部切除術;

  ③ 甲狀腺近全切除術;

  ④ 甲狀腺全切除術。其它手術方式如甲狀腺部分切除術、甲狀腺單側或雙側大部切除術等均為不規範手術,是導致癌殘留和復發的主要原因,應予以拚棄。我們的體會是,根據患者的臨床分期和危險因素對分化型甲狀腺癌原發灶的切除範圍應採用個體化的手術方式:對於低危人群,採用患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或患側腺葉全切+峽部十對側大部切除術外加術後甲狀腺素抑制治療,併發症發生率較低,生活質量高;對於高危人群,採用甲狀腺近全切除術或甲狀腺全切除術外加甲狀腺素抑制治療,治療效果好,但手術併發症的危險也會相對增加。低危因素病人,行患側腺葉全切+峽部切除術或患側腺葉全切+峽部+對側大部切除術。高危因素病人,行甲狀腺近全切除或雙側甲狀腺全切除術雖然甲狀腺全切或近全切有一定併發症,但只要技術過硬、操作謹慎,不至於發生嚴重併發症。

  分化型甲狀腺癌周圍淋巴結清掃的指徵及範圍 自Crile於1906年報道頸淋巴結清掃術以來,對明確有淋巴結轉移者行頸淋巴結清掃已得到臨床共識。但對於臨床頸淋巴結陰性(clinical N0,cN0)即臨床未捫及異常腫大淋巴結病人,是否進行選擇性頸淋巴結清掃術存在分歧。部分不贊成行預防性頸淋巴結清除術,因為10年、15年生存率與治療性頸淋巴結清除術差別不大。甲狀腺癌最易累及的區域是Ⅱ、Ⅲ 、Ⅳ 、V和Ⅵ 區。Ⅵ 區因轉移率最高應常規手術清掃;I區因受累很少而不在常規手術清掃範圍之內。文獻報道,甲狀腺癌Ⅵ 區淋巴結轉移發生率比較高,約在70.4% ~76.0%之間。Ⅵ區淋巴是甲狀腺癌的首站轉移區域,常規清掃有利於減少其它區域淋巴轉移發生率,因此處理Ⅵ區淋巴有利於改善甲狀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應堅決杜絕頸部淋巴結摘除術,它既不能清掃徹底,也給再次手術帶來極大的困難,增加術後併發症。

  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應給予內分泌治療,口服甲狀腺素片或左旋甲狀腺素片,目的在於抑制TSH的分泌,使血中的TSH水平下降,使殘存的微小癌減緩生長,甚至消失。給予甲狀腺癌患者超生理量的甲狀腺素―左甲狀腺素鈉,抑制垂體TSH的分泌,從而達到減少甲狀腺癌復發和轉移的目的如沒有行全甲狀腺切除,一般可服用l至3年,不必終身服用,使TSH處於低水平,2006年由內分泌科、外科和核醫學科3個學科的專家依據循證醫學證據制定的有關DTC處治指南推薦高危患者TSH應抑制到<0.1mU/L水平(B級推薦)。低危患者TSH應抑制到0.3~2.0 mU/L水平(C級推薦),T3、T4輕度增高為宜。

  腫瘤大小、病灶數量、頸部淋巴結轉移和年齡應作為分化型甲狀腺癌手術方式選擇的依據,對於高危患者應常規行中央區淋巴結清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