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崔玉增

  頸性高血壓是指因頸椎勞損、退行性變、外傷等原因,使頸椎失穩及錯位,產生無菌性炎症,直接或間接刺激頸交感神經節或椎動脈而引起血管舒縮功能紊亂,腦內缺血,從而導致的中樞性血壓異常,隨著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在臨床中發現,約有30%的高血壓患者與頸椎病有關。

  頸性高血壓使用降壓藥物治療效果差,血壓的變化與勞累、頸部體位的變化有關,且血壓變化較大,不平穩,忽高忽低。如果遇到此種情況時,按普通高血壓病來治療的話,效果比較差而且不停更換降壓藥品,往往會引起病人心裡負擔。高血壓可以加重和提早頸椎病的發生,頸椎病又可以影響高血壓的治療。因此不管是醫生或病人,必須正確認識頸性高血壓,才會取得正確的療效。

  頸性高血壓有如下特點:

  一、血壓升高或降低與頸椎疾病發作症狀同步。當病人出現頸後部疼痛、頭痛或頭暈等頸椎病症狀時,血壓升高;頭頸部症狀緩解後,血壓亦隨之下降。這一特點在發病早期尤為明顯,隨著病程的延長,此現象逐步減低。

  二、高血壓發生之前,相當長時間內會出現低血壓或血壓波動的情況。病人表現出頭昏、頭暈、記憶力減退、全身無力等症狀。

  三、降壓藥對高血壓多不敏感,而對頸椎病的治療,血壓改善效果顯著。隨著頸椎病情況的改善,血壓基本趨於穩定。

  四、在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觀察中,在牽引、手法治療頸椎病時,患者血壓可下降20~30mmHg,治療間歇期血壓又會有所升高。

  五、高血壓與椎體不穩或脫位程度有關,即椎體脫位越大,高血壓越嚴重,但與骨質增生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骨質增生或前縱韌帶骨化增強了脊柱的穩定性,減輕了機體異常增生物對於區域性神經血管的影響。

  因此對於長期高血壓,藥物治療血壓控制不理想,家庭中又沒有高血壓家族史,症狀發作有類似頸椎病特點的患者,這時候先找骨科醫生拍攝頸椎X光片或頸椎CT片,排除頸椎病性高血壓。

  頸性高血壓病的治療主要是治療頸椎的病變,如繫頸椎病引起,則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如牽引、理療、推拿等;如繫頸椎脫位、骨折或外傷的,則積極治療頸椎的外傷、脫位及骨折,外傷治好了,血壓也會恢復正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