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任醫師 劉又文

  1、什麼是股骨頸骨折?

  股骨頸骨折是髖部最常見的損傷,是指由股骨頭下至股骨頸基底部之間的骨折,是一種在老年人甚為常見的骨折,被認為是一個“沒有解決的骨折”,骨折不癒合率及股骨頭壞死發生率極高。

  中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多數是因行走跌傷時下肢扭轉、內翻或外翻造成,受傷時多臀部著地,傷後髖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路滑、路不平及上下臺階是骨折的誘發因素,骨質疏鬆是骨折的內在因素。

  而老年健康狀況不佳,有重要臟器疾病如:有高血壓、冠心病、偏癱時骨折的機會增多;神經肌肉調節能力低下、關節不靈活、缺乏對外傷防禦反應則是骨折的重要原因。年輕人的股骨頸骨折則多因車禍或高處摔傷等強烈暴力引起。

  2、股骨頸骨折需不需要住院治療?

  股骨頸骨折的大多數有比較明顯的移位,且因為這個部位的槓桿作用較大,骨折不穩定,因此,多數需要住院手術治療。以前治療技術有限,醫療裝置缺乏,骨折後往往沒有好的方法,多采用牽引+長期臥床的治療方法。

  但本病的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受傷前多合併內科疾病,長期臥床不僅易導致原有疾病加重,而且可誘發肺炎、褥瘡、泌尿系統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嚴重併發症。而手術治療可以獲得骨折端的早期穩定性,能保證早期下床活動,從而降低臥床併發症的發生率;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手術治療可以獲得保守治療難以達到的骨折滿意復位,為骨折癒合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建議患者儘快住院手術治療。

3、住院費用大概多少?

  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取決於骨折的治療方法,採用相對保守的釘子進行固定,固定釘國產的一般六七百元左右,進口的大約一千八百元左右;而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的話,價格從國產的八九千元到五六萬元不等,而手術費用則取決於就診的醫院,收費標準都是國家規定的。另外,患者傷前的健康狀況、術後用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總體住院費用。

  4、股骨頸骨折後是不是治療越早越好?

  是這樣的,早期治療有利於儘快解除骨折後血管受壓或痙攣,儘早恢復骨折端的血液供應。股骨頸骨折手術原則上不超過2周。

  5、股骨頸骨折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骨折早期準確、良好的復位是骨癒合重要的條件。單純臥床牽引治療難以保證良好復位及骨折端穩定性。因此,目前多采用內固定的方法。

  內固定器材主要四類:

  (1)單釘類:三翼釘為代表,三刃釘內固定為眾所熟悉的傳統療法。這種單根釘在骨的力學效能上不能持久,另外,此釘也不適於青少年及頸部粉碎性骨折者。

(2)多釘固定類:包括史氏針、三角針和多根螺紋釘。此類固定對骨的損傷較小,利用多釘的佈局在生物力學上的優勢,療效較好,缺點是若發生固定釘退出,則骨不癒合的危險會明顯增加。

  (3)滑移式釘板固定裝置類:此種內固定器材優點是能使骨折片穩固地嵌緊,有助於早期負重。但操作難度和手術創傷大。

  (4)加壓內固定類:所用的內固定釘帶有螺紋,如空心加壓螺釘,帶螺紋骨圓針及彈簧加壓螺絲釘等。

  6、怎樣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新鮮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主要依據骨折部位考慮其治療方法:

  (1)股骨頸基底骨折:不完全骨折及外展嵌插骨折,可採用面板牽引或骨牽引。

  (2)股骨頸中段骨折:可行單釘、多針或加壓內固定。

  (3)股骨頸頭下型骨折:此類癒合困難,常發生壞死,對65歲以上老年人多施行人工關節置換。對這個年齡以下的患者,宜選擇多枚針或加壓釘內固定。

  (4)兒童股骨頸骨折:兒童股骨頸的主要血供來自髓內動脈。用4枚2mm克氏針,經皮穿針內固定,損傷較少,術後髖人字石膏固定12周。並密切觀察有無股骨頭壞死發生。

  (5)骨瓣移植術:術前先行骨牽引1周,以鬆解攣縮的髖周肌肉和矯正骨折移位。手術暴露股骨頸和股骨頭,將骨折復位,沿股骨頸長軸鑿一骨槽,將帶骨瓣嵌插在股骨頸的骨槽內,在股骨大粗隆以下的股骨外側,直視下插入加壓釘或多枚針固定。

  (6)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年齡超過65-70歲以上新鮮股骨頸頭下或粉碎性骨折有移位者,陳舊性骨折不癒合或股骨頭已壞死而髖臼無骨關節炎者,可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7、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上有那些危險性?

  股骨頸骨折手術後一般要闖三關:

(1)術後感染關:這一關多數患者能闖過,一般是7天左右。

(2)癒合關:股骨頸部位血運差,大多患者為中老年人,因此癒合起來較為緩慢,一般需要3個月至1年左右,年齡越大癒合越難,不癒合率大約可以達到30%左右。前兩關作為醫生和患者來講,都比較重視。

(3)股骨頭壞死關:這一關往往容易被忽視。臨床常見的情況是:股骨頸骨折手術後復位、內固定、癒合都很順利,醫生患者都很滿意,於是不作保護、隨意活動,最終造成股骨頭壞死,留下終身遺憾。

  8、股骨頸骨折術後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率高不高?取決於哪些因素?

  股骨頸骨折術後發生股骨頭壞死的機率約為20-40%,其高危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骨折部位:股骨頸骨折越靠近股骨頭,發生不癒合和股骨頭壞死的機率越高,特別是股骨頸頭下型骨折、髖關節脫位等損傷可造成股骨頭血運障礙,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生率增加。

  (2)年齡:中老年患者的股骨頸骨折易發生不癒合,而青壯年股骨頸骨折因致傷暴力大,股骨頸周圍血供損傷更大,股骨頭可能在受傷的當時就已經發生骨小樑壓縮、塌陷,頭內壓力增加,進一步影響股骨頭血供,因此更易發生股骨頭壞死。

  (3)負重:過早棄拐活動造成股骨頸骨折端不穩定,出現骨折端的相對滑動,進一步加重血管損傷,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普遍原因。

  (4)錯位程度和復位質量:股骨頸骨折輕度錯位,股骨頭壞死率為15.7%,中度錯位者為35.7%,重度者則為51%,復位質量越好,股骨頭壞死發生率越低。

  9、為了防止股骨頭壞死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1)勤複查X線片:即使骨折癒合,也要追蹤3-5年。研究表明約85%的股骨頭壞死發生在骨折後3年內,98%發生在5年以內。對於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和療效的評價,不能僅僅觀察到骨折癒合,而應隨診至傷後5年。如發現X線片有釘痕出現,股骨頭高度遞減和硬化透明帶等現象,表明股骨頭已有壞死先兆,應積極採取措施,防止其進一步發展。

  (2)不宜過早負重:股骨頸骨折單純從骨折癒合的角度講12周以後基本上就可以負重,但因為股骨頭壞死發生較晚,減少負重應一直堅持到1-1.5年。

  10、股骨頸骨折治癒後,如何注意頭壞死的訊號?

  股骨頸骨折治癒後,行走亦無痛,以後一旦出現疼病,這就是股骨頭壞死的訊號,要拍雙側髖關節X光片進行對比。患側骨小樑無改變而骨密度較健側增高。

  或有骨密度不均勻,或進一步做ECT檢查提示動脈血供降低,斜率增高(提示靜脈迴流不好),靜態象呈現大塊缺血(冷區)、大塊鬱血(熱區)、冷熱相間(即不均勻),這已明確診斷為股骨頭壞死(或MRI檢查),你要用回雙柺,馬上投醫取得正確處理,不要存在僥倖心理耽誤治療。

  11、手術完是不是等著骨折癒合就行了?

  手術只是整個治療過程的一個環節,術後康復鍛鍊是後續的治療。正確的鍛鍊方法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非常重要因素。

12、術後都有哪些鍛鍊方法呢?

  鍛鍊方法要結合病人的全身狀況、手術情況,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執行康復方案。

  空心釘固定術後鍛鍊方法:

  (1)癒合期的康復鍛鍊

  手術後3-5天開始臥位坐保健體操練習,每日1-2次,主要內容包括趾與踝的主動練習、股四頭肌和臀大肌的靜力性收縮;第2周在醫護人員的扶持下不使股骨旋轉與內收,做髖、膝主動屈伸運動,動作輕柔,幅度小,重複次數少,以不引起明顯疼痛為度。

  同期上肢行支撐肌肉的抗阻練習,包括胸大肌、背闊肌、肱三頭肌等。術後第2個月,坐在床邊雙小腿下垂,膝關節緊貼床沿,患肢行主動屈伸練習,以雙下肢不腫脹、膝關節主動伸直達60°以上為佳;術後6周後可在坐位行主動屈髖、伸膝練習。不宜在床上盤坐,以免髖關節外旋影響股骨頸骨折的穩定性。在床沿坐,雙小腿踩踏腳凳上,練習用雙臂撐起上身和雙臂支撐並向後上方抬起臀部。

  術後3個月,可增加下列練習:

  ①仰臥位,患肢伸直做主動下肢內收、外展運動,以及俯臥位患肢伸直抬高做伸髖肌力練習。

  ②坐位做抗阻股四頭肌練習,必要時做恢復膝關節屈、伸活動範圍的練習。年齡較輕、體質較強的患者可作雙掖杖兩點步行,患肢不負重。

  (2)恢復期

  骨折癒合進入恢復期,此期要加強髖、膝、踝部的練習活動,患肢逐步恢復負重,以恢復髖與膝的關節活動範圍,恢復行動能力,加強下肢的穩定性。

  第一個月增加下列練習:髖關節屈伸的關節活動範圍牽伸。扶杆雙足站立做踝關節主動的屈伸、內翻、外翻運動及下蹲起立。再1周後,增加扶杆站立做雙下肢交替步運動。平行杆內步行和用雙掖杖做四點步行。

  第2個月:可練習用健側上肢拄單拐步行,2周後可改由患肢上肢扶拐。

  第3個月:可改為由健側上肢扶手杖步行。增強髖關節的內收、外展和旋轉練習。2周後改由患側上肢扶手杖步行。

  以後再逐步提高下肢負重能力、耐力和行動能力及ADL功能,包括變速行走、跨越障礙、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樓梯、用廁所、洗浴等。這一過程可長達1-1.5年,期間應定期複查,包括X線片複查,檢視功能恢復情況,觀察有無股骨頭壞死的傾向。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鍛鍊方法:

  (1)術前康復教育

  向病人解釋手術情況,介紹術後康復方案,教會病人進行踝泵收縮、股四頭肌、N繩肌、臀肌等長收縮動作,增強下肢及上肢的肌力訓練。練習體位轉換,指導病人扶拐用3點或4點步態行走。介紹術後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心理指導,消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及疾病康復的畏難情緒。

  (2)術前評定

  術前進行步態、四肢肌力及髖關節活動範圍的評定。

  (3)術後康復

  ①術後2-3個月內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

  a. 內收 術後患髖內收易使人工關節脫位。術後床上體位應保持外展位,在兩腿之間放一枕頭,並在患肢外側放一枕頭,以防止髖關節外旋。

  b. “蹺二郎腿”,下蹲穿鞋、蹲位大小便等動作,易導致人工髖關節脫位。

  c. 患側臥位 患側臥位使人工髖關節承受較大的向後脫位的力量,易導致關節脫位及假體周圍骨折。

  ②肌力訓練

  術後第1天開始進行患肢踝泵運動、股四頭肌、N繩肌及臀肌的等長收縮練習。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肉力量訓練,儘早開始深呼吸練習並持續堅持下去。

  術後第3天開始屈髖、伸膝練習,患肢外展,抬高臀部(橋式運動)練習。

  術後第7天開始臀肌的抗阻肌力練習。

  肌力訓練要在無痛或患者能夠忍受的範圍內進行,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不斷增加練習的頻率和強度。

  ③關節活動度練習

  雙上肢及雙下肢諸關節每天進行3~4次主動關節活動度練習,每次5~10分鐘。術後第3天開始患髖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術後第7天開始主動屈曲膝及髖外展練習。但屈髖不能超過90°,避免內收、內旋、半屈動作。

  ④負重及體位轉換

  術後第2-3天,訓練臥位到坐位的轉換。術後第5~6天,從床上到椅子轉移。術後第7天,扶兩拐站立,練習扶雙柺或步行輔助裝置行走。非骨水泥型20%負重,6周後逐漸增加到100%負重;骨水泥型可100%負重;混合性根據病人的疼痛情況酌情負重。術後第2周,酌情練習上下樓,骨水泥型進行單腿半蹲練習。

  ⑤出院前評定及教育

  出院前應進行肌力、關節活動度、行走能力等評定。教會病人家庭訓練方案,強調術後應避免的動作及體位,3個月內每週來院康復治療1-2次。

  13、出院後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麼?

  人工關節術後正確穿襪一位術後患者由於不注意,穿襪子時將腿部外旋,用提鞋的姿勢,結果造成關節脫位。有人還採用蹺二郎腿的姿勢坐著穿襪。這都是不對的。正確穿襪姿勢是:坐在床上或比較高的凳子上,屈髖屈膝,膝關節稍微向小腿內側收。

  上廁所時採用坐便器,睡覺要養成仰臥位的習慣,術後定期到醫院複查也很重要。術後第1、3、6、12個月分別複查一次,以後是每年複查一次。

  術後防骨質疏鬆,中老年患者的骨質疏鬆如果不加以控制,將很有可能‘葬送’人工關節,這話不是危言聳聽。骨質疏鬆的危害在於造成骨骼肌肉不能和關節假體長在一起,容易導致關節假體鬆動或假體周圍骨折。多晒太陽,適量運動,飲食注意鈣質的攝入,必要時補充鈣劑。有的病友術後天天喝骨頭湯,這是誤區,實際上平時喝牛奶就已經能夠提供足夠的鈣質了。骨頭湯喝多了不一定吸收,還會妨礙脾胃功能,如果要喝,一週一兩次即可。

  14、需要吃藥麼,出院後需要吃藥麼?

  保留股骨頸骨折的手術,出院後需要繼續服用藥物,以促進骨折癒合、降低股骨頭壞死發生的危險。

  人工關節能與人體產生良好的相容性,基本不會發生排斥反應,所以術後不需服藥。但是如果患者有類風溼關節炎、牛皮癬等原發病,還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因為這些全身性的疾病會影響到關節與人體的“和平共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