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郭明

  說起孩子厭食,我想很少為人父母者不深有感觸的。為了能讓孩子吃上一口飯,家長們可謂費盡心機,盡耍把戲,一但收效甚微時,又時常採取過激行為,不是呵斥,就是打罵。當這些手段仍然起不到作用時,家長常常確信孩子是病了,由此到處尋醫問藥,苦不堪言。

  其實,孩子的厭食很少是由身體疾病引起的。說到這裡,肯定有不少人不以為然,這是因為大凡這樣的孩子一到醫院檢查,常常可以發現其存在某些營養方面的問題,比如缺鐵、缺鋅及維生素等。因此更多的家長更是確信孩子是病了。然而當把這些所謂缺乏的物質補充之後,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時,是否有人想到:這些問題常是長期厭食的結果,而不是引起厭食的原因。

  對於孩子的飲食大多數家長在認識上是不足的。他們時常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應該長得瘦小,每天應該吃多少飯才是健康的。他們時常把自己的孩子同他人或過去進行一些模糊的比較。比如:自己的孩子為什麼長得比他人瘦小,就是因為他吃飯太少所致;自己的孩子剛出生時飯量非常大,一天吃10次奶都不夠,而現在怎麼一餐一小碗飯都吃不下……,凡此等等。這些認識上的錯誤時常會導致家長對孩子的生長過度焦慮。而這種過度焦慮在養育過程中是經常出現的百害而無益處的情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被這種情感支配著的家長只是認為孩子只要能把飯吃下去就沒問題。有了這樣的情感,家長常常慫恿孩子,在吃飯時陪他做遊戲或看電視,這一來,孩子把吃飯當成遊戲而過分拖拉;當孩子過分拖拉時又常引起家長失去耐性而強迫進食,這一來,孩子常會形成拒抗,而把食物吐出來。一旦嘔吐出現,家長可沒有招數,只好放棄餵哺,從而強化孩子的這種拒抗行為。另外,當家長失去耐性的時候,又時常會採取諸如打罵、斥責等過激行為,導致孩子情緒惡劣。把吃飯當成一種精神負擔。這些情況一旦發生,孩子怎能把吃飯當成一種享受呢?

  其實,孩子的高矮胖瘦與遺傳是相關的,並不是靠進食能解決的,瘦小的孩子或活動少的孩子由於儲存或消耗較少,其進食量固然要減少。另外孩子的生長速度是沿著一條不均衡的曲線進行著,出生前6個月,孩子生長速度快,且較胖,進食量較多,6個月後生長開始減慢,因此進食量開始減少,這時孩子並不需要過去那樣多的營養,很多家長不懂得這一過程,過於主觀地認為孩子應該像過去那樣會吃飯,那樣胖才是。這必然造成強迫進食。說實在的,孩子不喜歡進食,不至於嚴重到家長認為的營養不良的狀態。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沒必要有過多的焦慮。剩下的是如何採取行動進行必要的矯正。

  由於孩子厭食很多是行為問題,而不是生物學方面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採取以下的方式進行調治。

  1,由於孩子長期的厭食,必然會造成營養問題,最常見的是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缺乏,這時可以優先補充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有“小兒施爾康”及“善存”。

  2,配菜儘量多樣化,符合孩子口味及感官刺激。比如可以把飯食做成小動物形狀,那孩子就樂意吃。有條件地讓孩子想吃的東西在飯菜中出現,比如想吃炸雞,而不吃青菜時,那可以答應先吃多少青菜後可以吃炸雞,不要以為這“燥熱”,那“陰涼”的,從而限制孩子的食慾。試想想,做為大人的我們總不希望有人限制我們怎麼吃,更何況小孩呢?其實作為食物一般都是較平和的。

  3,讓孩子參與飯食製作過程,製作飯菜之前可以先徵求孩子意見後才採購,製作時要求孩子參與,一般說孩子對自己參與的活動都極為感興趣的。這正好迎合了孩子的控制慾。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都喜歡自己能夠控制住的事物。小孩也如此。

  4,儘量活躍飯桌氣氛: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家中不好好吃飯而到別人家裡或在幼兒園裡卻吃得非常好。這是因為孩子在這些地方吃飯時,常有良好的氛圍可以模仿,常受到他人的鼓勵。而在家裡常常受到斥責、批評或其他妥協。因此,做為家長維持吃飯時良好情緒不失明智之舉。

  5,倘若孩子軟硬不吃,而確沒有慢性疾病時,不妨予以“暫停進食”。吃飯前可以同孩子心平氣和地約法三章,若不想吃飯或進食極慢,說明自己不想吃飯,可以把飯菜端走,並告知這一餐無法彌補,要吃飯也只能待下一餐。其間沒有任何點心可以吃,讓他體會一下飢餓的滋味。此方法是不得已而為之,進行時切不可打罵或斥責,否則孩子會覺得你是在故意懲罰他,而引起對抗,那情況就會更糟。同時父母也不可妥協,否則會強化孩子的壞行為。切記,首先不需要顧慮,二三餐飯不吃不會餓壞孩子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