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應正確診斷病因和治療原發病。 對症治療應著重恢復小兒的消化功能。主要用中醫療法、鍼灸療法、捏脊療法。在此同時注意改善飲食內容和習慣,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並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的不正確態度。
1.1 中醫療法中醫稱厭食為納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調。由於脾胃素虛,或餵養不當、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所致。臨床分為虛、實兩證:偏實證者治以消導為主;偏虛證者治以調補為主
1.2 鍼灸療法可灸足三裡、合谷、中脘、樑門穴。
1.3 捏脊療法對厭食效果好,特別是對虛證
1.4 家庭推拿療法 孩子的“厭食”,除了依靠一些藥物來幫助消化開胃外,家庭中可用推拿手法來增加孩子的食慾。首先準備好推拿所需的物品,取一張小桌子或茶几,上面鋪上毯子,準備一點滑石粉或痱子粉(為的是推拿時不損傷小兒的面板)。讓孩子排去小便,推拿一般在飯前進行,因為飯後推拿會引起小兒嘔吐。每日1次,每7天為1療程。具體方法如下:
讓小兒仰臥,成人的右手食指、中指併攏,沾上滑石粉,兩手指按在小兒肚臍上順時針方向按摩100下。
厭食
成人用手掌心沾上滑石粉,沿著小兒的腹部,滿腹順時針方向按摩100下。
讓小兒反過來,趴在桌上,在小兒的屁股溝頂端(此為鍼灸的穴位“下七節”),成人用大拇指沾上粉,往屁股下方推50下。(注意:如果是腹瀉的小兒,穴位要往上推,也就是往脊背的方向推,穴位叫“上七節”。)
這種按摩的方法效果較好,簡便易行,父母可以在家中進行,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隨意中斷。如果厭食嚴重的小兒,可連續推拿兩個療程。手法要適當,過輕或過重都不適宜。
2、消除孩子厭食的心理因素父母應注意孩子的進餐心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
2.1、就餐環境要舒適、清潔優美、空氣新鮮,餐室、餐桌要潔淨,餐具要衛生。有人做試驗,紅色的餐具可促進幼兒消化液的分泌。就餐時可以聽點輕音樂,但不可邊吃邊看電視。
2.2、餐前氣氛應輕鬆、愉快、積極,準備飯菜時,可與孩子一起去市場買菜,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剝豆子、摘菜等。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擺放小碗、小湯匙,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做家務,使孩子覺得自己做的飯菜更有味道,提高進餐的積極性。
2.3、父母情緒平靜、和氣,進餐時對孩子不要過分遷就,否則會加重其消極心理,對偏食、挑食起助長作用。平時,遇到不順心的事,不可採取訓斥、恐嚇、懲罰等強制性手段,否則會使孩子產生畏懼逆反心理,甚至拒絕吃飯。
2.4、提高烹調水平,變換花色品種,輔以恰當的評價。幼兒對色、香、味俱佳的新品種飯菜十分敏感,初次接觸某種食物時,成人的正確評價可起到“嚮導”作用。如成人說“這種菜吃了能長高”,“這種菜吃了有勁”,孩子會樂於接受的。
2.5、當幼兒不願吃某種食物或不願進餐時,不要消極打罵,可以讓其暫時離開餐桌,飯後再慢慢講道理。這樣可滿足幼兒希望成人尊重的心理,從而使孩子能順利進餐。
2.6、順其自然,不強迫孩子。在孩子食慾不振時少吃一頓並無多大妨礙,反而可藉此讓已疲勞的消化腺有一個休整機會。對兒童消化功能恢復有益。多數孩子餓了自然會產生食慾,自然會吃。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營養不良,強迫孩子多吃,並嚴厲訓斥、非吃不可,這對孩子的機體和個性都是一種可怕的壓制,使孩子認為進食是極不愉快的事,逐漸形成頑固性厭食。
此外,每個家庭都應有就餐的固定房間、餐桌,每人有固定的坐位,養成好的習慣,可以增加食慾,切忌捧著飯碗邊走邊吃邊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