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胸瘤外科 副主任醫師 侯夏寶

  一、後外側開胸切口

  後外側開胸切口是常規手術切口之一,特別適用於多種肺、食管、縱隔、主動脈和膈肌手術,其顯露術野穩定而充分。患者側臥於手術檯上,切口呈弧線形,起自腋前線,繞過肩胛角,向後上方,達錐體棘突與肩胛骨內側緣中點之間。切口的長度隨選擇的平面不同而不同。

  胸膜全肺切除術治療惡性間皮瘤時,多選在第六肋水平切口區域性解剖由淺致深分別為:面板、皮下組織、淺筋膜、肌肉(背闊肌、前鋸肌、斜方肌)、肋骨或肋間肌,通常需分離背闊肌,如果切口要求更靠後上,斜方肌也會被分離。通常是遊離前鋸肌向前牽開,但如果需要更充分的顯露術野,前鋸肌要在儘可能靠近其肋骨起點處切斷。經肋間或肋床切口進入胸膜腔後,用肋骨牽開器撐開切口,顯露術野。

  此切口的優點有:術野顯露的充分及切口的可重複性。

不利點在於:手術創傷大,常見與術後疼痛有關的切口併發症。開胸切口很易引起術後疼痛,主要是由於切口牽開器直接壓迫肋間神經或造成肋骨骨折。分離背闊肌和前鋸肌也會造成術後疼痛及肌肉功能障礙。

此切口的另一潛在的問題是:術後肩關節活動減少,會造成滑囊炎和肩關節凍結。

  二、前或前外側開胸切口

  此切口用以顯露肺和縱隔的上、中部分,對於肺的開胸活檢術或心包引流術非常有用,此切口顯露下葉較為困難。優點是對肌肉組織破壞少,手術創傷相對較小。

  病人取仰臥位,術側抬高30-45度,術側上肢稍內旋,或把前臂固定於支架上。以鬆弛背闊肌和前鋸肌。前外側切口選在第四或五肋間,沿乳腺下緣面板皺褶,轉向外上方,前到胸骨,後沿肋骨走行達腋中線或腋後線。前開胸切口通常侷限在乳腺下緣的鎖骨中線到腋前線之間。鈍性分離胸大肌及前鋸肌的筋膜和肌肉後進入對應的肋間。

  前外側切口在分離外側的前鋸肌後,可擴大顯露範圍。在女性,可能需要在胸大肌筋膜外遊離開乳腺,以顯露相應的肋間。在進入胸膜腔之前,需仔細控制、結紮乳腺血管。切斷胸肋關節,甚或橫斷胸骨,可進一步向前縱隔方向擴大顯露範圍。

  三、正中劈胸骨切口

此切口一直是心臟外科的主要手術入路,其對前縱隔、氣管的顯露極佳,並可同時顯露雙側肺。雙側肺切除術、聯合心肺手術均可選用此切口。隨著微創外科的進步,很多醫師喜歡選用多個小切口來取代正中切口。

正中劈胸骨入路有以下兩種常見的面板切口:

  1、正中直線面板切口:為傳統的標準手術切口,但術後瘢痕影響美觀。

  2、雙側乳腺下面板切口:代替了標準的正中面板切口,同樣可以劈胸骨進胸。

  優點是切口較為隱蔽,但創傷較大。雙側乳腺下面板切口適用於兒童和女性。病人仰臥位,雙上肢放於身體的兩側,直切口從胸骨上窩到劍突下,逐層切開面板、皮下組織、筋膜和胸骨的前骨膜,通常胸肌在中線無交叉,不需遊離。開啟白線達下方的胸骨,在胸骨上窩電燒分離鎖骨內韌帶,鎖骨上窩內有頸靜脈弓,其連線兩個頸前靜脈,故應仔細分離胸骨上窩,在劈開胸骨前損傷此靜脈會造成大出血。用胸骨鋸沿胸骨中線劈開胸骨,用電燒和骨蠟控制胸骨創面的出血。

  四、蛤蚌式開胸切口

  在創傷更少的正中劈胸骨切口使用以前,此切口一直作為標準的心臟手術切口,目前則用在雙肺移植術、心包切除術或雙肺轉移灶切除術,由於此切口隱蔽,一些醫師仍用於年輕女性的心臟手術上,而氣管插管的病人多不適用於正中切口,故也常採用此切口。

  病人採用平臥位,雙臂外展,雙側乳腺下弧線形切口,位於第四肋間水平,達兩側的腋中線。電燒分離筋膜層、胸大肌、肋間肌和壁層胸膜,分離、結紮乳內血管,橫行劈斷胸骨,雙側分別使用肋骨牽開器牽開切口。

  五、前皮瓣切口

  前皮瓣切口也被稱為半蛤蚌式切口,即為前外側切口和上正中劈胸骨切口的聯合切口。其可充分顯露上縱隔、氣管、主動脈弓及其分支。

  病人仰臥位,頸部伸展,頭部轉向非術側。切口起於胸骨上窩上方5-6cm,在術側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向下經胸骨中線,達第二、三肋間隙水平後,弧形沿肋間隙達腋前線,分離頸深筋膜和胸骨上的筋膜,控制頸前血管分支的出血,電燒開啟相應肋間表面的胸大肌,同前外側切口進入胸膜腔,控制胸骨邊緣的乳內血管出血。用胸骨鋸從胸骨上窩直線部分劈開胸骨,胸骨劈開範圍同面板切口的範圍。完成切口後,形成了一個包括部分胸壁、胸肌和頸部肌肉的大皮瓣,牽引開皮瓣後即充分顯露出前縱隔。

  六、保護肌肉的開胸切口

  目前,絕大多數胸部手術都不需要傳統的大開胸切口,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切割縫合器等的進步、單側通氣麻醉的應用,使越來越多的手術可在小開胸切口下施行。有許多保護肌肉的開胸切口,可保護術後早期的肌張力、減輕疼痛、減少鎮痛藥的用量和保護肺功能。但在長期隨診的病例中,並未顯出這些優點。此類切口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徵:

  遊離背闊肌和前鋸肌,以牽開這些肌肉代替切斷。由於牽開肋骨受限,所以需分離更長的肋間肌,以避免肋骨骨折。目前已發現,在選用此類切口時,為了充分顯露術野,而廣泛遊離肌肉和面板,會造成傷口的粘液性水腫的併發症。

  改良的保護肌肉切口採用面板直切口,可施行一些縱隔、肺和食管手術,其優點是減少了遊離和胸壁創傷,術後病人增加了肩部活動,並減少了術後疼痛。

  七、腋下開胸切口

  最不影響外觀的開胸切口是腋下開胸切口,其可顯露肺尖部的肺大泡、胸壁腫瘤、上段交感神經鏈切斷術或第一肋切除術,也適用於部分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病人側臥位,後傾45o,術側上肢在肩部外展90o,並固定在頭架上,注意面板不要接觸導電物體(金屬支架),避免術中燒傷。切口位於第二肋間水平或平第3肋骨,在胸大肌後側和背闊肌前緣之間,保護肌肉的腋下直切口、橫切口或弧形切口。如果為腋中線的直切口,切口長度可從腋毛線達第九肋間。逐層切開胸壁達前鋸肌,一達到胸壁的肌肉,就向後遊離背闊肌,通過遊離前鋸肌在肋骨上的起點,再抬起前鋸肌,直到所需的進胸肋間。一般在第三肋間水平,分離前鋸肌和肋間肌後即可進入胸腔,用小牽開器牽開切口,顯露術野。Balfour牽開器置於肋骨牽開器的右角,以牽開肌肉。

   電燒時注意避免損傷肋間支和胸長神經,前者為第二肋間隙發出的肋間神經分支,後者位於切口的後側、前鋸肌表面,損傷此神經會造成翼狀肩畸形。應避免做皮瓣,以減少術後傷口水腫。

  該切口創傷小,但應注意不要過度牽拉患側上臂,避免損傷臂叢神經。這一切口適合於多數胸腔內手術,但遊離肺門或切除胸壁較為困難。

  八、其他胸外科切口

  (一)頸部切口

  1、頸橫切口

  採用仰臥位,雙肩之間墊高,使頸後仰、胸抬高,頭轉向非手術側。在鎖骨上約一橫指處作衣領狀切口,其起自一側胸鎖乳突肌的外側緣,止於對側胸鎖乳突肌的內側緣。切開面板、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在頸闊肌下,將皮瓣與胸鎖乳突肌、帶狀肌筋膜分開,向上止於環狀軟骨水平,向下止於胸骨上緣及鎖骨,縫線或牽開器牽開皮瓣。於胸鎖乳突肌與胸骨舌骨肌間溝剪開筋膜後,向深部解剖達椎前間隙,其間可結紮甲狀中靜脈。切口深部內側(靠近食管氣管溝),不宜暴力牽拉,以免損傷喉返神經。仔細遊離食管後完成頸橫切口。

  2、頸縱切口

  也稱胸鎖乳突肌前切口,因多與開胸切口聯合應用,故採用側臥位,否則多采用平臥位。側臥時,頭墊高並後仰,術側的頸部、肩及上臂面板消毒,並無菌單包蓋上肢,做胸部切口時,術側上肢呈抱肩狀放於胸前,做頸部切口時,下垂放於胸側後。切口選在胸鎖乳突肌前緣,向下達胸骨上切跡,向上達胸鎖乳突肌上中1/3 處,超過甲狀軟骨水平。切開面板、頸闊肌及頸深筋膜,將胸鎖乳突肌向後牽開,分開頸部肌肉後,在甲狀腺及氣管後遊離食管,並鈍性向胸廓入口下游離,避免損傷喉返神經,切斷或牽出食管,完成頸部切口。

  (二)腹正中切口或正中旁切口

  為我國最常採用的腹切口,適合於肋弓較窄者。腹正中切口:腹部中線,由劍突到臍部,切開面板、皮下組織及腹白線,進腹,完成腹正中切口。

  1、腹部“T”形切口

  正中切口至劍突與臍的中點處,並向兩側肋弓作橫切口,適用於肋弓較窄者,較正中切口顯露稍好,但創傷較大。

  2、腹橫切口

  右肋緣下延長到左肋緣的切口適合於肋弓較寬者,其優點:多層縫合後切口癒合好,較少發生切口裂開或切口疝。

  操作方法:經右肋弓下緣、腹直肌鞘旁一橫指,切開面板及皮下組織,由劍突下越過中線,向左延到左肋弓下。電刀切斷腹外、內斜肌及其筋膜,切開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左腹直肌前、後鞘切開,左腹直肌可保留、牽開),向深部切開腹橫筋膜、腹直肌後鞘後,開啟腹膜,切斷鐮狀韌帶,完成腹橫切口。

  (三)頸胸聯合切口(頸正中劈胸骨切口)

  體位同頸橫切口,頸部橫切口加上段胸骨部分劈開至第3或第4胸肋關節水平,因食管手術對切口汙染較重,故應避免完全劈開胸骨,以保持胸骨的穩定性,有利於控制切口感染。

  操作方法:胸骨上切跡做頸橫切口,方法同上法,在胸骨上部做一縱行正中切口,上延至頸橫切口,使切口呈“T”形或倒“L”形。鈍性分離胸骨後間隙,縱行部分劈開胸骨,要避免切口偏移,保護深部組織。如顯露不滿意,也可在第3 或第4肋間完全或部分橫斷胸骨,術中要避免損傷無名靜脈及雙側胸廓內動脈。在左、右頸靜脈之間,將無名動脈起始部牽向右下,顯露食管,完成頸胸聯合切口。縫合切口時,鋼絲固定胸骨。

  (四)胸腹聯合切口

  1896年,Mikulicz完成第1例胸腹聯合切口,首次在人活體完成的是Marwedel(1903年),此為人體的第3例。在1909 年,Tiegel分II期完成胸腹聯合切口。1920年,Kirschner I期完成胸腹聯合切口。1941年,Garlock報告了胸腹聯合切口治療賁門癌。

  經第六、七、八肋間或肋床,後達腋後線,自然向前越過肋弓,向前延伸至腹部直切口或達上腹正中線的斜切口。沿切口切開前鋸肌、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鞘,顯露深部的肋間肌、肋弓及腹橫肌,經肋間開胸,切斷肋弓,切開深部的腹部肌肉及腹膜進腹,沿腹橫肌切開膈肌,完成胸腹聯合切口。

  關閉胸腹聯合切口時,常首先間斷縫合關閉膈肌,針距不應超過1cm。肋弓軟骨可用粗三角針、7號絲線或2個0無創縫線八字縫合。胸腔放置引流管後常規關胸。連續並間斷加強縫合腹膜及腹壁。

  (五)頸縱隔鏡和前縱隔切口

  縱隔鏡和縱隔切口不僅用於肺癌的分期,還可用於其他縱隔疾病的診斷,CT或MRI顯示有明確的縱隔淋巴結腫大即可採用這一切口。

  病人採用仰臥位,肩下垂以舒展頸部,在胸骨上窩上一指做一橫切口,在中線處分離、向兩側牽開肌層,甲狀腺峽部向上牽開,銳性切開氣管旁筋膜,然後手指分離、推開氣管前筋膜,沿間隙插入縱隔鏡,活檢鏡下可及腫大淋巴結,完成手術。

  縱隔切口用於活檢縱隔鏡不可及的主動脈周圍和主動脈下淋巴結,通常,在左第二肋間完成這一切口,但也可以做在右側,活檢右側縱隔淋巴結。採用胸骨旁第二肋間橫行切口,電燒分離胸大肌達第三肋上緣,分離肋間肌,要避免損傷乳內血管和壁層胸膜,然後鈍性分離進入縱隔,在直視下或縱隔鏡下活檢淋巴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