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住院醫師 馮慶豐

  肛裂是肛門齒線以下肛管面板層的小潰瘍,其方向與肛管縱軸相平行,長約0.5-1.0cm,呈梭形或橢圓形,有劇疼,癒合困難。肛裂是肛腸科常見疾病之一,在痔和肛瘻之後佔第三位。本病多見於中青年患者,據Reinhard統計2364例患者,高峰年齡為43歲,60%的肛裂發生於各年齡組的男性,而20歲以下的女性肛裂比男性多兩倍以上。10%的女性在分娩後發生肛裂。

  肛裂的發病機理迄今不明,學說較多,很大程度上是推論性的。

  1、損傷學說

  傳統認為糞便乾硬是肛裂的病因,Blaisdell提出,淺部外括約肌纖維與外括約肌皮下部,在肛門後方形成一個水平的Minor三角,該處肛管面板缺乏肌肉支援,為一薄弱區,在乾硬糞便通過時很易發生撕裂,但是肛裂患者中有便祕史者僅佔1/4,有的腹瀉反而是肛裂發生的誘因,Hananel調查772例肛裂患者,發現其中在治療前有排便困難者僅佔10%,而75%的患者每天有1-3次排便,可以斷定大多數肛裂患者不是因為通常所說的乾硬糞便撕裂面板而引起的,它們並非肛裂的確鑿證據。

  2、上皮學說

  組織學研究證實,肛裂患者的肛管面板上皮角化,彈性喪失。在刺激性緩瀉劑及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腹瀉或鹼性糞便等因素作用下,角化可能持續存在或加重,導致炎症和彈性喪失,急性肛裂極易轉成慢性而且極難癒合。

  3、感染學說

  按此學說,肛隱窩感染可致肛裂,由於肛腺多位於肛管後部,似乎可以解釋肛裂好發於肛管後部。慢性炎症可導致面板纖維化和彈性喪失,故推想肛裂和肛隱窩炎可互為因果。

  4、神經肌肉學說

  肛裂患者在直腸充漲後,內括約肌不是產生正常的反射性舒張,而是產生異常的過分收縮。此種現象可以解釋肛裂患者的括約肌痙攣.排便時劇痛以及遷延性不癒合等問題。

  5、殘留胚胎組織學說

  有學者認為胚胎時期肛管形成中,原肛凹向上套入後腸下端形成肛直竇,此竇閉合後形成肛直帶,或者殘留一些散在的上皮細胞群,這些胚胎剩件是分化較差的組織,容易感染或發生病變,肛管上皮的創傷常造成此處的反覆感染,最後形成慢性肛裂。關於此學說,目前學術上尚有爭議。

  6、區域性缺血學說

  近期提出肛管後正中線缺血是肛裂好發於此的原因,毛細血管的形態學研究提示後正中線處內括約肌內部的毛細血管稀疏,肛裂可能是一個缺血性潰瘍,肛裂時內括約肌壓力增高可降低粘膜面板區灌注壓,區域性麻醉或內括約肌側切後肛管靜息壓下降,肛管面板血流明顯增多,缺血確實是慢性肛裂發病中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肛裂並非由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種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肛裂可以在一秒內發生,但是肛裂形成可能需要若干年。

  肛裂的預防:

  (1)合理調節飲食保持大便通暢,乾硬糞便形成後不要用力硬排,應用溫鹽水灌腸或開塞露注入肛內潤滑排便。

  (2)及時治療肛隱窩炎症,防止感染後形成潰瘍和皮下瘻。

  (3)醫務人員應在肛門專科檢查時注意動作輕柔規範,防止手法以及器械造成損傷。

  (4)及時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等腸道疾病,防止併發肛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