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病科 主任醫師 李穎

  布氏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細菌性人畜共患病,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患者,每年新增病例達1-2萬,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病率超過10/10萬人口,是這些地區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我國近年來人布氏菌病呈明顯上升趨勢,且從牧區向非牧區發展。布氏菌屬於革蘭陰性,兼性胞內寄生菌,致病性很強,急性期症狀重,可導致全身各器官系統肉芽腫病變,易轉變為慢性,複發率高,對人體危害大,可致殘及影響勞動能力。根據其臨床特點,將其歸屬於祖國醫學的“溼溫”、 “痺證”、“虛損”範疇。

  西醫臨床分急性期(3個月以內)、亞急性期(3個月~1年)、和慢性期(1年以上)。因布氏菌在細胞內寄生等特點,抗菌治療上需應用能進入細胞內的藥物,單用各種抗菌素療效欠佳,需聯合用藥,且療程較長。推薦的抗菌治療方案有四環素類和利福平或氨基糖甙類,或者單用多西環素或米諾環素(或聯合應用多西環素和複方新諾明,或一種喹諾酮類藥物聯合利福平,療程建議6周,一般需予2~3個療程。體外藥敏試驗提示布氏菌對上述抗菌藥物的耐藥率並不高,且有新藥替各環素(tigecycline,TIG)等可選的藥物上市,但布氏菌病的治療仍存在慢性化,反覆發作等問題。及時治癒急性布氏菌病患者,防止慢性及復發,為國內外醫學界非常關注的重要課題。中醫認為布氏桿菌病病因屬溼邪為患,有溼熱、溼毒、寒溼等,也有人提出“雜氣為病”觀點。病機為溼熱毒邪經口或面板經絡外犯肌表,侵入中焦、伏於膜原,漸次入血,傷及肝脾,損及全身。溼熱浸淫,表衛失固,發熱多汗,邪鬱經絡,血行受阻,關節遊走疼痛,肝脾腫大。熱勝者,陰液耗損、壯熱煩渴;溼勝者,氣機受阻,頭痛身重,肌肉關節痠痛。若病邪遷延,元氣耗傷,氣血阻滯,絡脈凝瘀,則心煩失眠,關節疼痛,筋脈拘急。該病抗生素治療效果確切,但易於慢性化,反覆發作,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我院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同時提醒人們注意,不明原因持續發熱,一定應該注意此病的檢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