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內消化科 副主任醫師 李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種病變主體在肝小葉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貯積為病理特徵但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綜合徵,包括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種主要型別。患者常伴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糖耐量異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紊亂等易患因素。

  一、臨床診斷標準

  凡具備下列第1~4項和第5或第6項中任一項者即可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含乙醇量每週<4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腸外營養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發病臨床表現外,可出現乏力、腹脹、肝區隱痛等症狀,可伴肝脾腫大;

  4、血清轉氨酶可升高,並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加為主,常伴有γ-谷胺醯轉肽酶、三醯甘油等水平增高;

  5、肝臟影像學表現符合瀰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標準;

  6、肝臟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

  二、臨床分型標準

  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臨床診斷標準者,其臨床分型如下。

  (一)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

  凡具備下列第1~2項和第3或第4項任一項者即可診斷。

  1、具備臨床診斷標準1~3項;

  2、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

  3、影像學表現符合脂肪肝診斷標準;

  4、肝臟組織學表現符合單純性脂肪肝診斷標準。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凡具備下列第1~2項和第3或第4項任一項者即可診斷。

  1、具備臨床診斷標準1~3項;

  2、血清ALT水平高於正常值上限的2倍,持續時間大於4周;

  3、影像學表現符合脂肪肝診斷標準;

  4、肝臟組織學表現符合脂肪性肝炎診斷標準。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凡具備下列第1項和第2或第3項任一項者即可診斷。

  1、具備臨床診斷標準1~3項;

  2、影像學提示脂肪肝伴肝硬化;

  3、肝臟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硬化診斷標準。

  三、影像學診斷

  1、脂肪肝:B超診斷依據為:

  (1)肝區近場瀰漫性點狀高回聲,回聲強度高於脾臟和腎臟,少數表現為灶性高回聲;

  (2)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

  (3)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

  (4)肝臟輕度或中毒重大,肝前緣變鈍。CT診斷依據為肝臟密度普遍低於脾臟或肝/脾CT比值≤1。肝臟密度降低,CT值稍低於脾臟,肝/脾CT比值≤1.0者為輕度;肝/脾CT比值≤0.7,肝內血管顯示不清者為中度;肝臟密度顯著降低甚至呈負值,肝/脾CT比值≤0.5,肝內血管清晰可見者為重度。

  2.、肝硬化:影像學診斷依據為肝裂贈寬,肝包膜厚度增加,肝表面不規則,肝內回聲/密度/訊號不均勻,各肝葉比例失常,門脈主幹管徑增粗,門靜脈每分鐘血流量引數增加,脾臟體積指數增大,膽囊壁增厚或膽囊形態改變等。

  四、組織學診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大泡性或大泡性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細胞脂肪變性,組織學診斷可分為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1、單純性脂肪肝診斷依據為:低倍鏡下視野內30%以上的肝細胞脂肪變性,但無其他明顯組織學改變,即無炎症、壞死和纖維化。視野內30%~50%的肝細胞脂肪變者為輕度脂肪肝;50%~75%肝細胞脂肪變者為中度脂肪肝;75%以上肝細胞脂肪變者為重度脂肪肝。低倍鏡下視野內脂肪變的肝細胞<30%者稱為肝細胞脂肪變性。

  2、脂肪性肝炎診斷依據為:

  (1)肝細胞大泡性或以大泡性為主的混合性脂肪變性;

  (2)肝細胞氣球樣變,甚至伴肝細胞不同程度的壞死;

  (3)小葉內混合性炎症細胞浸潤,或小葉內炎症重於匯管區。

  3、脂肪性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根據肝腺泡3區纖維化、門靜脈纖維化、架橋纖維化的程度和肝硬化的有無可將脂肪性肝纖維化分為4期:S1為局灶或廣泛的肝腺泡3區竇周纖維化;S2為上述病變+局灶性或廣泛性門脈周圍纖維化;S3為S2病變+局灶性或廣泛橋接纖維化;S4為脂肪性肝硬化,形成的纖維隔從中央靜脈到門管區分割肝小葉,形成假小葉。在肝硬化發生後,肝細胞脂肪變性和炎症可減輕,有時可完全消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