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骨造蓋術
髖臼植骨造蓋可以提供髖臼外側支撐,並可為翻修提供一定的骨量。文獻顯示有良好的早期和遠期效果。
取自體股骨頭(極少選用異體骨)保留軟骨下骨行髖臼造蓋,骨塊需位於髖臼缺損區域上緣或髖臼內。使用3.2mm鑽頭通過植骨塊垂直及斜向鑽入骨盆,並用4.5mm AO鬆質骨螺釘固定。使用髖臼銼使植骨塊磨挫至與真臼匹配後植入髖臼假體,對植骨塊與宿主骨之間的間隙進行顆粒樣植骨以提高骨塊癒合率(又稱扶壁植骨,flying-buttress graft)。Morsi等對33髖使用生物性臼杯聯合自體或異體骨進行結構性植骨,平均隨訪6.6年成功率為94%,所有骨塊均與宿主骨間均已癒合,因此作者建議使用生物型臼杯並保證植骨塊覆蓋假體面積小於50%。在對此係列病例平均隨訪14年時,骨塊與宿主骨癒合率為93%,10髖因髖臼假體發生鬆動而進行翻修。所有病例中僅有2例患者翻修時因骨量不夠而採取同種異體骨結構性植骨,說明使用自體骨結構性植骨可為翻修提供可靠的骨量,同樣的結果也被其它學者所印證。
2、骨水泥強化及加強環
骨水泥填充髖臼上方缺損早期的療效令人鼓舞。在Gill等的2項研究中使用加強環或鈦籠重建骨質,早期共有87例嚴重DDH患者使用Müller加強環(又稱有頂加強環,roof ring)重建骨質,其中超過40例採用顆粒樣自體股骨頭植骨。作者提倡使用有頂加強環以解剖重建髖關節中心,並對髖臼內側和上方植骨。Gill認為骨水泥無法替代植骨並會導致假體無菌性鬆動的發生。隨後,Gill對33髖(因無菌性鬆動翻修2髖)使用帶有下翼能勾住閉孔的Ganz加強環固定效果良好。
總的來說,DDH患者髖臼假體置於真臼水平並保證合適的傾斜角度要明顯好於將髖臼假體置於外上方的高位假臼內。當髖臼假體覆蓋不全時可選擇結構性植骨、骨水泥強化或加強環等多種選擇。
2.4 股骨重建
對於嚴重的DDH患者因其股骨髓腔較小、發育異常、前傾過大、大轉子位置偏後、可能進行過截骨治療等均干擾股骨假體的植入。術中如行旋轉中心下移則可能需要進行股骨短縮截骨以防過分牽拉而造成血管神經損傷,尤其是對坐骨神經的損傷。擴髓時可使用導針定位以避免穿透股骨皮質。
對於輕度的DDH患者可選擇小號的標準股骨假體,對於嚴重的DDH患者可選用內側弧度小且較窄的直柄假體,因為這些患者在股骨頸截骨後往往保留的股骨距極少。當股骨前傾角度>40°時往往需要股骨旋轉截骨,並可能需要定製型或組配型股骨假體以調整股骨前傾角。
目前,選用小號直型錐度柄可以在髓腔內旋轉假體以獲得合適的前傾角度從而可以較少進行股骨旋轉截骨。
Silber 和Engh最早認識到使用組配型股骨假體的重要性,在他們的報道中19例患者中有16例因股骨形態變異和幹骺端增大喇叭口狀改變等而需使用組配型假體。
一般認為如需行轉子下截骨則建議使用生物性股骨假體以免因骨水泥造成截骨平面的骨不連,然而Charity等人使用拋光水泥柄聯合轉子下截骨仍然獲得了良好的臨床結果。
股骨截骨當髖關節中心位於真臼水平時,如肢體延長長度大於100px時往往易導致坐骨神經麻痺。術中有多種辦法可以測量下肢長度,但是至今仍未證實哪種方法更加優秀。股骨所需短縮的長度由術前下肢長度和術中測量的下肢長度確定。
股骨短縮常使用股骨近端或轉子下截骨截骨。轉子下截骨可選用水平、階梯、斜行或雙波浪式截骨以便在短縮股骨的同時糾正成角或旋轉畸形,一些臨床報道也支援使用以上截骨方式。
總的來說,DDH患者股骨近端形態的變異往往會干擾股骨假體的植入;使用現代組配型假體獲益良多;充分的術前計劃有利於確定股骨重建方案和可能需要的股骨截骨。
3、表面置換
第三代表面髖關節假體採用水泥型股骨假體和生物型髖臼假體,其優點主要有更多保留股骨頸長度、較低的摩擦以及因使用大直徑球頭而降低脫位風險等。這些優點使得表面置換更加適合於年輕DDH患者。然而早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髖關節表面置換假體有較高的股骨頸骨折率、金屬過敏率及血清金屬離子水平等缺陷存在。
針對已發生關節炎性改變DDH患者行金對金表面髖關節置換的報道很少。早期的報道顯示使用金對金表面髖關節置換假體治療輕度DDH患者易造成股骨頸骨折和股骨側假體鬆動。Amstutz等通過改良股骨假體的固定方式和細緻的骨量重建,結果發現使用表面髖關節假體治療DDH的短期效果與非DDH患者效果類似,並且髖臼側假體2-11年的隨訪時間內固定效果良好。然而長期的結果顯示採用表面置換治療DDH需要解決納入標準嚴格、遠期併發症高、及金屬離子釋放等問題。
總的來說,最近的系統評價文獻顯示沒有1個髖關節表面置換假體生存率達到10年,且僅有3篇文獻顯示錶面髖關節置換3年生存率良好。因此需要評價表面髖關節置換的成本收益和安全性。
儘管表面置換最多見的併發症為無菌性鬆動,但股骨頸骨折的風險依舊很大,且發生機制不明。另外,一項納入43篇關於表面髖關節置換文獻的meta分析顯示儘管表面髖關節置換的功能結果優於或等於全髖關節置換,但異位骨化、無菌性鬆動及返修率等均為全髖關節置換的兩倍。
4、金對金關節置換
金對金表面髖關節假體及全髖關節假體的應用因假體周圍症狀性炎性反應而一直存在爭議。過大的髖臼傾斜角度導致更多的邊緣載荷,從而增加假體的磨損率和血清金屬離子水平,並與假體周圍炎性包塊的產生有關。
最近的取出物研究顯示金對金表面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的高磨損率相同,因表面置換保留股骨頸導致碰撞型邊緣載荷發生率更高,尤其是臼杯安放位置傾斜角度不夠時更加明顯。但是單純的髖臼假體位置並未影響金對金表面置換磨損率。
考慮目前金對金關節所報道的安全性和成分收益問題,不建議年輕DDH患者進行金對金髖關節假體置換。實際上,在2010年4月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已經發布了一期關於金對金假體的醫療器械安全警報。
5、臨床結果和併發症
DDH患者關節置換的併發症率一般均高於骨性關節患者,並且此差異並非因DDH患者年齡較輕所造成的。關節置換後坐骨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約為非DDH患者的10倍。Garvin認為肢體延長小於50px往往是安全的,Edwards認為當肢體延長超過100px會大大增加坐骨神經麻痺的風險。因此可借鑑脊柱側彎矯形的方法進行肌電圖檢測和喚醒實驗,以防損傷坐骨神經,術中仍然需要徹底暴露和觸診坐骨神經並保持膝關節屈曲和極度後伸髖關節。如術中發現神經過緊則需進行喚醒實驗確定坐骨神經是否損傷。喚醒實驗即降低麻醉平面後指導患者背伸踝關節以檢測坐骨神經功能狀況。術前需和患者充分溝通,向患者講明此檢查的必要性。同時,肢體延長後同側膝關節應保持屈曲狀態以降低坐骨神經的緊張程度。
以往有報道顯示DDH患者關節置換脫位率較高,主要原因為大轉子骨不連(即所謂的大轉子逃逸)以及髖關節屈曲內旋時股骨假體撞擊髖臼前柱。撞擊的風險在高位和內移髖臼時最大,但可通過增加股骨偏心距來降低撞擊的風險。
嚴重的DDH患者術中易發生股骨骨折,因此在髓腔準備時需特別注意並使用導針定位髓腔位置,以免穿出股骨皮質。如術中發現已穿出股骨皮質,則假體長度應超過穿出區域2倍股骨直徑並使用同種異體皮質骨板固定。
關節置換的肥胖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但是最近的資料證實病態肥胖並不會影響術後結果,因此拒絕對僅存在高體重指數的 DDH患者行關節置換時不當的。但有報道顯示肥胖是發生假體周圍感染的風險因素之一。
報道顯示,DDH患者較骨性關節炎患者型髖關節置換更易發生感染。手術時間長、暴露範圍大、軟組織剝離多、往往需植骨等多種因素共同造成以上結果。
6、總結
因DDH造成的解剖變異各不相同,術前必須進行全面的術前計劃以確定合適的假體、手術入路、骨缺損重建方式等。目前長期的臨床結果支援使用金對聚乙烯摩擦介面。然而患者和醫生的喜好和習慣均會影響成年DDH患者髖關節置換的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