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消化道分為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和直腸。小腸疾病多年來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其主要原因是對於人體小腸的檢查手段不多。小腸疾病主要包括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血管性疾病;小腸腫瘤;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吸收不良綜合症;炎症性腸病;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性小腸粘膜損害等。
以往,由於檢測手段的缺如,經驗性的認為小腸疾病發病率較低,一旦發現幾近晚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臨床檢測手段的不斷完善,如近年來膠囊內鏡、雙氣囊內鏡在臨床中的應用,使得小腸疾病的診出率不斷的提高。
小腸疾病的特點和檢測方法
一、小腸疾病起病隱匿、症狀特異性不強和病變部位深而不固定
小腸是人體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成人小腸全長平均約5-7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同時它還具有內分泌和免疫防禦功能,是人體的重要臟器之一。小腸走行彎曲,腸管互相重疊,故而小腸疾病起病隱匿、症狀特異性不強和病變部位深而不固定,故小腸疾病的診斷目前仍是臨床實踐中的一個難點。
二、小腸已有多種有效的檢查手段,互為補充
小腸檢查方法包括:小腸鋇劑造影、放射性核素顯像、血管造影檢查、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CT模擬內鏡(CT VirtualEndoscopy)。
1、小腸鋇劑造影
小腸鋇劑造影可顯示小腸疾病的部位、範圍等,但陽性率較低。氣鋇雙重造影法,特別是插管法小腸氣鋇雙重造影,使對小腸出血性病變的診斷率提高10%-25%。小腸鋇劑造影對血管性病變幾乎沒有任何診斷價值。
2、放射性核素顯像
放射性核素顯像為一非創傷性技術,主要用於小腸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強於血管造影。鎝99標記的紅細胞進行掃描,出血量0.5ml-1ml即可發現。
近年來靶向標記的紅細胞掃描使其在血漿中半消失期顯著延長,可在注射後24-48小時內進行延遲掃描,對小腸活動性出血診斷陽性率達40%-50%,但有時會出現假陽性。
3、血管造影檢查
小腸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時選擇,此方法是一種有效的診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劑外滲即可做出明確診斷可同時進行栓塞治療。
4、膠囊內鏡
膠囊內鏡的問世,為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了一次革新。膠囊內鏡約為2釐米,只有曲別針樣大小,進行此項檢查的患者無需住院。檢查時患者只需像吞服藥物膠囊一樣吞服膠囊內鏡,穿著資料記錄儀背心。吞服膠囊後,經醫生檢測確認膠囊進入小腸後即可離開醫院。整個檢查過程需要8-10小時。
5、雙氣囊內鏡
2003年雙氣囊內鏡引入我國,使其成為小腸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雙氣囊內鏡可彌補膠囊內鏡不可進行病理檢查及內鏡下治療的缺點,進一步提高了小腸疾病的確診率。對小腸出血、小腸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確診率分別為96%、95%、和88%。目前是小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缺點是檢查時間較長,患者痛苦較大。鑑於雙氣囊內鏡操作較費時,對操作者技術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風險在國內開展尚未完全普及。
6、CT模擬內鏡
其方法是利用螺旋CT薄層無間隔掃描,利用計算機軟體進行三維重建,即可獲得類似內窺鏡的動態重建影象。其侷限性是:不能觀察黏膜顏色變化,對淺表細微結構變化不能分辨,不能進行活檢及鏡下治療。
目前上述這些針對小腸的檢查手段可互為補充,既便如此,目前小腸疾病仍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難點,小腸功能性疾病的檢查仍缺乏有效的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好的科學技術出現,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