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感染科 副主任醫師 易建華

  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在嚴重肝病基礎上的胃腸病變包括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門脈高壓性胃病、肝源性潰瘍和肝性胃腸功能不全等基礎上所發生的上消化道出血。由於嚴重肝病本身的原因,常合併肝性腦病、感染、肝腎綜合徵以及內環境紊亂和DIC等併發症。因此,治療難度大,病死率較非肝病出血者高。

  一、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為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病因。急診胃鏡發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佔52.4%,非靜脈曲張出血佔47.6%,因出血量大常引起失血性休克或誘發肝性腦病。

  2、門脈高壓性胃病(PHG)發病率佔肝硬化患者的50%-80%。PHG多為輕型,臨床無特異症狀。重型PHG臨床主要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多數為少量嘔血、黑便,少數出現大出血,可致失血性休克,並可誘發肝性腦病、感染、肝腎綜合徵等,出血後再出血率很高。

  3、肝源性潰瘍是指繼發於肝硬化門脈高壓症的消化性潰瘍,常伴有糜爛性胃炎等。發病率約為正常人群的2-3倍,佔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20%-30%。

  4、肝性胃腸功能不全嚴重肝病患者(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失代償)因肝功能不全引起胃腸道分泌、吸收、運動、屏障和迴圈等方面的功能障礙,稱為肝性胃腸功能不全,嚴重時則稱為肝性胃腸衰竭。在嚴重肝病肝衰竭晚期,由於營養障礙、細菌破壞、粘膜屏障損傷、胃酸侵蝕、自身消化以及凝血機制障礙等,常可見胃腸粘膜糜爛、潰瘍導致的消化道出血。

  5、食管-賁門粘膜撕裂綜合徵嚴重肝病患者由於劇烈嘔吐或腹內壓驟然增加,造成賁門、食管遠端粘膜和粘膜下層撕裂而併發大量出血。

  此外,急性胃粘膜損害,胃竇毛細血管擴張,異位靜脈曲張等也是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二、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

  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出血量及出血速度。臨床表現為嘔血與黑便,以及大量失血而引起的一系列改變。

  1、嘔血與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徵性表現。嘔血多為棕褐色呈咖啡渣樣,如出血量大,未經胃酸充分混合即嘔出,則為鮮紅色或有血塊。黑便呈柏油樣,粘稠而發亮,當出血量大、血液在腸內推進快,糞便可呈暗紅色甚至鮮紅色。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最突出的表現常為嘔血。嘔血往往為鮮紅色、量大,湧吐而出,甚至可呈噴射狀,患者嘔血前大多有上腹飽脹感。一般而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較其他出血嚴重,患者常迅速發生休克。

  2、失血性周圍迴圈衰竭一般表現為頭昏、心慌、乏力,突然出血可致暈厥、口渴、肢體發涼、心率加快、血壓偏低等。嚴重者呈休克狀態,煩躁、神志不清、面色蒼白、四肢溼冷、口脣發紺、呼吸急促、血壓下降,若處理不當可致死亡。若補充血容量後,尿量不增加,要警惕急性腎衰竭。

  3、貧血急性大量出血後均有失血性貧血,出血後組織液滲入血管內補充血容量,使血液稀釋,一般須經3-4小時以上才會出現血紅蛋白下降,出血後24-72小時血液稀釋到最大限度。如果患者出血前無貧血,血紅蛋白在短時間內下降至70g/L以下則表示出血量大,多在1200ml以上。

  4、發熱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後24小時內可出現低熱,一般不超過38.5℃,持續3-5天。

  5、氮質血癥一般出血後數小時血尿素氮升高,約24-48小時達高峰,大多不超過14.3mmol/L,3-4天后降至正常。而血容量減少致腎血流量減少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則不僅尿素氮增高,肌酐亦可同時增高。如果肌酐在133μmol/L以上、尿素氮>14.28mmol/L,則提示出血在1000ml以上。

  三、失血量和休克的估計

  失血量的估計對進一步處理極為重要。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大便顏色不變但隱血試驗陽性;50-100ml以上出現黑便。以嘔血、便血的數量來估計失血量,往往不太精確,因為嘔血與便血常分別混有胃內容物與糞便,且部分血液尚貯留在胃腸道內而未排出體外。因此,可以根據血容量減少致周圍迴圈的改變來判斷。

  1、一般狀況失血量在400ml以下,血容量輕度減少,可由組織液及脾臟儲血補償,迴圈血容量在1小時內即得改善,可無自覺症狀。當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等症狀時,表示失血量在400ml以上;如有暈厥、四肢溼冷、尿少、煩躁不安時,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繼續,除暈厥外,尚有氣短、無尿時,急性失血已達2000ml以上。

  2、脈搏是判斷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一旦失血量過大,機體代償功能不足以維持有效血容量時就可進入休克狀態。故大量出血時,脈搏快而弱,脈率在100-120bpm以上,失血估計為800-1600ml;脈搏細微甚至捫不清時,失血已達1600ml以上。

  3、血壓血壓的變化同脈搏一樣,是估計失血量的可靠指標。當急性失血800ml以上時,收縮壓可正常或稍升高,脈壓差縮小。儘管此時血壓尚正常,但已進入休克早期,應密切觀察血壓的動態改變。急性失血800-1600ml時,收縮壓可降至70-80mmHg;急性失血1600ml以上時,收縮壓可降至50-70mmHg。更嚴重的出血,血壓可測不出。

  也可用休克指數來估計失血量,休克指數=脈率/收縮壓,正常值為0.5,表示血容量正常。指數=1為輕度休克,大約失血800-1200ml;指數>1為嚴重休克,失血1200-2000ml;指數>2為重度休克,失血超過2000ml。

  四、判斷是否繼續活動性出血

  臨床上不能單憑血紅蛋白下降或大便柏油樣來判斷出血是否在繼續,因為一次出血後血紅蛋白的下降有一定過程。出血1000ml,柏油樣便可持續1-3天,大便隱血可達1周;出血2000ml,柏油樣便可持續4-5天,大便隱血可達2周。

  有下列表現者應認為有繼續活動性出血:①反覆嘔血、黑便次數及量增多,或排出暗紅以至鮮紅色血便;②胃管引流有較多新鮮血液;③在24小時內經積極補液、輸血仍不能穩定血壓和脈搏,一般狀況未見改善;或經快速補液、輸血後,中心靜脈壓仍在下降;④血紅蛋白、紅細胞數與血細胞比容繼續下降,網織紅細胞數持續增高;⑤腸鳴音活躍。該指徵僅作參考,因腸道內有積血時腸鳴音亦可活躍。

  如果患者自覺症狀好轉,能安穩入睡而無冷汗及煩躁不安,脈搏及血壓恢復正常並穩定不再下降,則可認為出血已減少、減慢甚至停止。

  五、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診處理

  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由於出血速度和出血量的不同,其臨床處理措施也各不相同。慢性或小量出血強調病因治療,而急性大量出血,其主要矛盾是失血與血容量不足,病情急、變化快,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需採取積極措施搶救,而抗休克、積極補充血容量是搶救治療之關鍵,應放在一切醫療措施的首位。

  (一)補充血容量

  1、立即建立靜脈輸液通道上消化道大出血時,輸血、補液療法至關重要,應儘快建立有效的靜脈輸液通道,建議所有大出血患者務必保持2條大口徑的外周或中心靜脈通道。

  2、補液原則上消化道大出血時,應立即配血。在配血過程中,為補足有效血容量,維持有效的周圍迴圈,可先輸平衡液或等滲鹽水。開始補液宜快,45分鐘內輸入1000-2000ml,如血壓恢復並能維持正常,表明失血量較小,且已不再繼續出血。當遇到血源缺乏時,可用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漿代用品暫時替代輸血,但低分子右旋糖酐不宜超過1000ml/d。中度休克者補液量是血容量的1/4-1/3,重度休克者補液量是血容量的1/2。當血壓、心率等穩定時即可改為維持性的靜脈補液。

  3、輸血嚴重肝病患者由於凝血因子與血小板均可減少,宜輸注含豐富凝血因子的新鮮血。輸血指徵:①出血量大而出現失血性休克是輸血的絕對指徵,一般出血量小者不必輸血。②脈搏大於120bpm、血壓低於90/60mmHg、血紅蛋白<80g/L是輸血的客觀指標。③出現休克者多為大量而急驟的出血,失血量在數小時內超過1000ml或失血量達迴圈血量的20%以上為急診輸血指徵。血壓急劇升高易誘發再次出血,因門靜脈高壓時血容量已較正常血容量高30%左右。因此,勿求過度輸血及補液,輸入失血量的2/3-3/4維持收縮壓在100mmHg即可。

  血容量是否補足,可參考以下指標:①脈搏由快、弱轉為正常有力;②四肢末端轉暖、紅潤;③收縮壓正常或接近正常;④脈壓差大於30mmHg;⑤尿量在25ml/h以上;⑤中心靜脈壓恢復正常。

  (二)維持內環境穩定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患者,在補充血容量的同時,應特別注意維持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大量出血及至出現休克的患者由於組織灌注不足和細胞缺氧,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輕度酸中毒常在補足血容量和微迴圈改善後自行糾正,不必應用鹼性藥物,如過早應用鹼性藥物反而可能造成代謝性鹼中毒。但酸中毒嚴重時,應根據酸中毒的程度酌情給予碳酸氫鈉溶液來糾正。碳酸氫鈉溶液的用量可根據公式計算:HCO3―的需要量(mmol)=[HCO3―正常值(mmol/L)-HCO3―測量值(mmol/L)]×體重(kg)×0.2。一般將計算值的半量在2~4小時內輸入,並在2~4小時後複查動脈血氣及血清電解質濃度,根據檢測結果再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補充

  (三)止血應針對不同的病因,採取相應的止血措施。

  1、非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

  (1)組胺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胃酸在上消化道出血發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中和胃酸可達到止血的效果。

  (2)生長抑素生長抑素既能抑制胃酸分泌,又能抑制胃泌素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還能協同前列腺素對胃粘膜起保護作用,因此對肝源性上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療效。

  (3)去甲腎上腺素胃出血時可用去甲腎上腺素8mg加冷生理鹽水100-200ml,經胃管灌注或口服,每半小時至1小時灌注一次,必要時可重複3-4次,止血有效率80%。

  (4)內鏡下止血

  ①內鏡下直接對出血灶噴灑止血藥物如孟氏液(Monsell)或去甲腎上腺素,一般可收到立即止血的效果。孟氏液是一種鹼式硫酸鐵,具有強烈收斂作用,常用濃度為5%-10%,每次50-100ml,止血有效率85%-90%。

  ②高頻電凝止血:電凝止血必須確定出血的血管方能進行,決不能盲目操作。如若胃出血,電凝止血前先用冰水洗胃,首次止血率為88%,第2次應用止血率為94%。對出血凶猛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電凝止血並不適宜。

  ③鐳射止血:可供作止血的鐳射有氬鐳射及石榴石鐳射兩種,止血成功率在80%-90%,對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的療效尚有爭議。

  ④區域性注射血管收縮藥或硬化劑:經內鏡用1/10000腎上腺素於出血灶周圍粘膜下注射,使區域性血管收縮,周圍組織腫脹壓迫血管,起暫時止血作用。繼之區域性注射硬化劑如1%十四烴基硫酸鈉,使血管閉塞。該法可用於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或年老體弱者。

  ⑤放置縫合夾子:內鏡直視下放置縫合夾子,將出血的血管縫夾止血,傷口癒合後金屬夾子會自行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該法安全、簡便、有效,可用於消化性潰瘍或應激性潰瘍出血,特別對小動脈出血效果更滿意。

  ⑥動脈內灌注血管收縮藥或人工栓子:經選擇性血管造影導管,向動脈內灌注垂體加壓素0.1-0.2U/min連續20min,仍出血不止時,濃度加大至0.4U/min,止血後8-24h減量。注入人工栓子一般用明膠海綿,使出血的血管被堵塞而止血。

  2、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包括藥物和氣囊填塞止血,藥物主要包括血管加壓素及其衍生物、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等。

  (1)血管加壓素及其衍生物對中、小量出血有效,大出血時需配合氣囊填塞。硝酸甘油和血管加壓素合用可以提高療效,減少血管副作用的發生。特利加壓素是一種合成的血管加壓素類似物,與血管加壓素相比,副作用少,半衰期長,因此可以間斷給藥。

  (2)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可以使80%的患者曲張靜脈出血停止,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奧曲肽均為靜脈給藥。用法:生長抑素先緩慢靜脈注射250μg的負荷量,然後立即以250μg/h的速度靜脈滴注,連續給藥18-72h;奧曲肽首次靜脈注射100μg,然後靜脈滴注25μg/h持續72h。

  (3)氣囊填塞一般用三腔二囊管或四腔二囊管填塞胃底及食管中、下段止血。其中四腔二囊管專有一管腔用於吸取食管囊以上的分泌物,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食管囊和胃囊注氣後的壓力要求在35-40mmHg,初壓可維持12-24小時,以後每4-6小時放氣一次,視出血活動程度每次放氣5-30分鐘,然後再注氣,以防粘膜受壓過久發生缺血性壞死。此外,每1-2小時用水沖洗胃腔管,以免血凝塊堵塞孔洞影響胃腔管的使用。止血24小時後,放氣觀察1-2天方可拔管。氣囊填塞對中、小量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效果較好,對大出血止血有效率在40%-90%不等。

  (四)手術治療

  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時急診手術往往併發症及病死率均比擇期手術高,所以儘可能先採取內科止血治療,只有當內科止血治療無效而出血部位明確時,才考慮手術治療止血。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非分流性賁門周圍血管斷流術,而門脈系統分流減壓術由於術後門-體分流性腦病的發生率較高,已少用於臨床。

  (五)介入治療

  對於部分嚴重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內科治療失敗,外科手術不能耐受時,可考慮選擇性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病灶,同時進行血管栓塞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