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LM)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急性增生性傳染病,小兒時期常見。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徵為不規則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血液中出現大量異常淋巴細胞,血清中可出現嗜異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異性抗體,6歲以下幼兒常表現輕症,甚至隱性感染。
病因 本病的病因為EB病毒,該病毒1964年由E、B等從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的細胞培養中首先發現,故命名為EB病毒。EB病毒屬皰疹病毒群,是一種普遍感染人類的病毒、具有潛伏及轉化的特性。EB病毒有雙鏈DNA的基因組,成熟感染性顆粒直徑約150~200nm.培養約需4~6周。1968年首次發現該病毒是引起LM的病原。後經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得到證實。EB病毒為本病病原的依據有①此種病毒只能在淋巴細胞系統的細胞中生長增殖,②培養過程中該病毒能刺激淋巴細胞的增生:③急性期患兒周圍血淋巴細胞可培養出EB病毒;④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度的EB病毒特異抗體,井可長期存在;⑤無此特異抗體者對此病易感,而抗體陽性者則不發病。
在臨床症狀頗為相似的LM病例中,90%以上由EB病毒引起,而其他5~10%稱之為類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例則由鉅細胞包涵體病毒(CMV)、鼠弓形蟲、腺病毒、肝炎病毒、HIV病毒及第6型皰疹病毒(HHV-6)等所致。
流行病學 本病分佈廣泛、多散發,亦可呈小流行,經密切接觸病人口腔唾液而傳染。飛沫傳播並不重要,輸血及糞便亦為傳染源之一。多見年長兒及少年,6歲以下可呈不顯性感染。衛生狀況較差的地區幼兒期感染較多見;反之,條件較佳地區則青少年期才多見。成年期血清抗體大多已陽性、EB病毒不僅可在患兒的唾液中發現,且20%的恢復期病兒及50%因抗體陽性而接受免疫治療者的唾液中亦可能出現此病毒,故認為該病毒可在口腔內繁殖。本病自潛伏期至病後6個月或更久均可傳播病原體;甚至只經血清學證實的恢復期病人中,仍有15 %可間斷排出病毒。
曾有人提出傳染途徑的另一可能是垂直傳播,因有報道一例死於本病的兩週新生兒,在其淋巴結中發現EB病毒。
因傳染大多由直接接觸,故不必過多顧慮學校內飛沫傳染,但家庭中的傳染則較可能。本病並無實際可行的預防方法。
病理變化 病毒進入口腔後,在咽部淋巴組織內繁殖複製,繼而進入血流產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組織及具有淋巴細胞的組織與內臟。咽部上皮細胞、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均具EB病毒的受體)。但IM時主要感染B細胞(T細胞難於成為EB病毒長期潛伏存在的場所),繼之引起T細胞的強烈反應,形成周圍血中可見到的異常淋巴細胞,也就是活化的抑制性T細胞。本病主要病理組織學改變是淋巴組織的良性增生,並不化膿。肝、脾、心肌、腎、腎上腺、肺、中樞神經均可受累,表現為異常的淋巴細胞浸潤。EB病毒不誘致細胞溶解,但可產生細胞變形,並引起形態及功能改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