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也稱為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粘液耳、膠耳等。由於兒童與成人的生理病理不同,14歲前的兒童患分泌性中耳炎,屬於本文所說的“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兒童分泌性中耳炎以學齡前(2-6歲)為發病高峰。據報道,美國南部84%以上的兒童患過中耳炎,50%的兒童患過3次或3次以上,1/4的兒童患過6次或6次以上。分泌性中耳炎是兒童聽力損失最為重要的原因。
一、兒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由於兒童免疫功能較成人差,兒童期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兒童咽鼓管的特點與哺乳因素等,所以,兒童時期較成人更容易發生分泌性中耳炎。其常見病因如下:
1、鼻與咽喉病變: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慢性鼻竇炎、扁桃體炎,均可引起咽鼓管炎症性阻塞而發病;小兒生理性腺樣體肥大,或由於較長時間的鼻病導致腺樣體炎症性腫脹及肥大,壓迫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2、免疫功能不足:兒童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兒童在3歲左右以前,身體的免疫力主要來自母體,3歲左右以後則大大消耗,而自身的免疫能力並未強盛。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奏,其氣必虛”,由於“體虛”、“正氣不足”,所以容易發生反覆生病的狀態。西醫關於中耳炎病因的下列認識,往往與此有關:咽鼓管非機械性阻塞:小兒體弱與上呼吸道反覆感染,導致咽鼓管張力下降(咽鼓管軟骨彈性差,或咽鼓管內表面活性物質水平下降),使咽鼓管總是處於閉合、塌陷狀態而不能正常開放,出現功能性阻塞,導致中耳炎。咽鼓管黏膜上皮的防禦功能不足:由於體弱,免疫力差,咽鼓管黏膜上皮對有害物的排洩功能不足,容易導致中耳炎。低毒感染:在免疫功能不強時,進入咽鼓管與中耳腔內的有害細菌有可能長期存在,但並不會發生顯著性炎症表象,卻導致中耳腔與咽鼓管內長期慢性炎症的存在。
3、哺乳方法不正確:成人的咽鼓管是“細-長-上升”狀態,因此細菌難以入侵;而小兒的咽鼓管是“寬-短-平坦”狀態,容易被細菌入侵。如果哺乳時,嬰兒姿勢平躺,此時吸入的乳汁,容易經過咽喉上逆,進入咽鼓管。因此,嬰兒吸乳(特別是吸食代乳品時),不可太快(奶嘴開口不可太大)。嬰兒乳食時,必然會有大量空氣隨之進入胃內,在食飽後,當需要打幾個嗝才能使空氣排出胃部,如果打嗝時體位較平躺,則乳汁很有可能經過鼻咽部進入咽鼓管,導致中耳炎(因為口腔、咽喉平時即有細菌存在,將使乳汁受到某種程度的汙染)。因此,正確哺乳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嬰兒以基本端坐的姿勢吸乳,吸食速度不可過快,食完後宜適當活動,使胃內空氣排出(可輕拍背部,有助於打嗝排出),然後才可躺睡。
4、變態反應:中耳可發生變態反應性炎症,導致分泌性中耳炎的易感性與難以治癒或反覆加重。有研究表明,74%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可合併有變態反應性原因。有變態反應家族史,或自身有變態反應性疾病的兒童,容易發生中耳炎。
5、氣壓突變:在有鼻與咽喉病時,如果乘飛機,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機理分析見文章:
6、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如何治療
二、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有何表現,如何診斷
1、主要症狀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狀,在成人而言主要是聽力下降、耳痛、耳內閉塞感、耳鳴等。但由於兒童不會表達,年齡越小越不會表達,因此雖然有了症狀,也不一定會講出來,更難以及時地表達出來。在以下情況時,家長應當進一步瞭解兒童的情況,有時需要儘早看醫生,或聽取醫生的建議,進行必要的檢查。
(1)對於幾歲的兒童,如果看電視時,要求將音量放大,說明有可能聽力下降;如果在課堂聽課,座位靠後難以聽清老師的講解,說明聽力可能下降。應當及時看醫生。
(2)兒童主動講耳內有響聲(耳鳴),或主動講耳痛,很可能有中耳炎,應當及時看醫生。
(3)三歲以前的嬰兒,如果總想用手抓耳,說明很可能耳有問題,有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某種耳部不適感,應當及時看醫生。
(4)在有上述病因的情況下,特別是有顯著的鼻與咽喉病變時,如果出現上述這些情況,很有可能發生了中耳炎,應當及時看醫生。
2、檢查
明確是否有分泌性中耳炎,對於兒童而言,關鍵是做聲阻抗(聲導抗)檢查。
3歲以後可以配合者,還可做電測聽檢查。
具有明顯的中耳積液時,視訊耳鏡有時也能明確診斷。
如果病程較長,有可能需要做CT檢查才能明確。
三、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療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療的原則是:積極進行病因治療,加強鼻腔與咽鼓管的引流通暢(有助於炎消除積液與炎症),消除中耳積液與炎症,預防中耳粘連(以免形成永久性聽力損失)。其主要治療方法如下:
1、病因治療
(1)急性鼻病:常見的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竇炎:中藥或西藥對於急性鼻病均有很好效果。主要是合理使用抗生素,並配合減充血劑與消炎劑滴鼻。
(2)慢性鼻病:常見的有慢性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根據不同的鼻病,採用合適的非手術療法為主。對中醫、西醫效果的比較而言,這幾個鼻病從總體上講以中藥治療效果為佳,鼻竇炎可配合置換療法,過敏性鼻炎可配合抗過敏西藥口服。同時,宜配合減充血劑、消炎劑(主要是鼻竇炎),以及激素類(三種鼻病均宜)噴(滴)鼻。
(3)腺樣體肥大:從西醫角度講,原則上主張切除腺樣體,以解除對鼻咽部咽鼓管咽口的壓迫,加速中耳炎的好轉與治癒。從臨床角度而言,也可考慮保守療法為主(中藥為主,或西醫治療為主,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如果三個月以上效果不明顯時,再考慮手術切除腺樣體。從現實情況看,大多數西醫院都建議手術切除,但個人認為似乎有些問題。對此,請參考文章:
(4)小兒咽喉病:如何治療腺樣體肥大。
(5)小兒鼻病:兒童鼻竇炎扁桃體腺樣體肥大分泌性中耳炎是否必須手術...
(6)免疫力不強,容易感冒:宜適當配合服用增強免疫力的藥物。此類藥物很多。見參考文章:
2、消炎治療
(1)口服激素:常用藥為潑尼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或中耳有積液者可用,一般只用3-5天即可,對於消除炎症與積液,多具有較好效果。
(2)口服抗生素:常用藥為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阿奇黴素等。從西醫角度講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實際上主要是對急性病程者效果較好。筆者屬於中醫,對於急性病時,或者酌情配合消炎藥(一般較少),但對於慢性者往往只用中藥辨證論治。
(3)呼吸道黏膜促排劑:常用藥物為標準桃金娘油腸溶膠囊(吉諾通)、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切諾)。必要時可連續服用1-3個月。如果三個月效果不佳,說明其作用有限,可停止使用。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中耳黏膜的排洩,有利於炎症的好轉與消除。
3、促進鼻與咽鼓管的引流
(1)減充血劑滴鼻:並使藥液流入鼻咽部,起到通暢鼻腔、開放咽鼓管咽口的作用。由於需要較長時間使用,可採用每天晚上1次,用三天則停三天,或用一天則停一天的方法,即可長期使用(有些醫生也主張用五天停二天)。不天天連續使用,則可預防減充血劑引起藥物性鼻炎的副作用。
(2)消炎劑滴鼻:起到消除鼻腔、鼻咽部炎症的直接治療作用。需要使藥液流入到鼻咽部。
(3)激素類噴鼻藥:如果有腺樣體肥大,或有鼻病的情況下,可以配合使用。一般可每天1次,天天連續使用。
4、手術與其他治療
(1)鼓膜穿刺:適合於有積液者,對於兒童患者,一般需要在全麻下進行;但穿刺抽液後,有可能很快即再次出現積液,因此一般不考慮採用。較大兒童(12歲以上)則不必全麻,可以考慮使用。
(2)鼓膜置管:一般在全麻下進行。主要是切開鼓膜,置入引流管,讓中耳內的積液不可貯積,保持半年至一年,中耳積液不再產生後去掉置管,鼓膜切口一般可自行癒合。置管期間,需要注意保護,以免汙水入耳,少數人有可能因此而併發化膿性中耳炎。也可只進行鼓膜鐳射打孔,以利於引流。
(3)鼓膜按摩與咽鼓管吹張:較大兒童可自行鼓膜按摩、咀嚼口香糖(有似成人咽鼓管自行吹張的效果)。方法見參考文章:
5、中醫辨證論治具有一定優點
(1)中醫辨證論治以湯劑為主(片劑煎湯服;或中藥顆粒劑開水沖服),可以同時針對患者當前的病情進行全方位的用藥治療。
(2)可以不必使用西藥消炎藥,或只是短期配合使用,從而減少或避免西藥所引起的副作用。個人經驗所見,如果中藥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不顯著,有時不妨配合消炎藥1-2周,或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中醫治療為主,在多數情況下(個人經驗如此),可以考慮不必使用鼓膜穿刺、鼓膜切開置管、腺樣體肥大切除等手術性治療,同樣可以取到治癒中耳炎、解除腺樣體肥大症狀、消除鼻病症狀的療效。
(4)中藥治療為主時,宜配合滴鼻藥,適當配合服用增強免疫力的西藥或中成藥。
五、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失治的後果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失治(沒有得到治療,或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或病程很長),有可能引起鼓室病變的加重,主要引起鼓膜內陷、鼓室粘連,從而出現耳鳴、聽力下降明顯(輕度或中度耳聾,一般不至於引起重度耳聾),電測聽檢查一般呈傳導性聾,少數患者可呈混合性聾。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