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馮金周

       腦膜瘤分為顱內腦膜瘤和異位腦膜瘤,前者由顱內蛛網膜細胞形成,後者指無腦膜覆蓋的組織器官發生的腦膜瘤,主要由胚胎期殘留的蛛網膜組織演變而成。好發部位有頭皮、顱骨、眼眶、鼻竇、三叉神經半月節、硬腦膜外層等。在顱內腫瘤中,腦膜瘤的發病率僅次於膠質瘤,為顱內良性腫瘤中最常見者,佔顱內腫瘤的15%~24%。
  1、病因
  腦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臨床發現,顱腦外傷、病毒感染、放射照射、遺傳因素或者內源性因素如激素、生長因子等均可能是形成腦膜瘤的因素之一。腦膜瘤可見於顱內任何部位,但幕上較幕下多見,約為8∶1,好發部位依次為大腦凸面、矢狀竇旁、大腦鐮旁和顱底(包括蝶骨嵴、嗅溝、巖斜區、橋小腦角等),從而壓迫相應部位的功能區和顱神經產生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徵。
  2、臨床表現
  腦膜瘤有良性、惡性之別,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症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因腫瘤的膨脹性生長,患者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症狀,依腫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現突眼、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症狀者多見。

  上矢狀竇旁腦膜瘤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漸至下肢,繼而上肢肌力障礙,最後波及頭面部,如腫瘤向兩側生長,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並伴有排尿障礙,癲癇,顱內壓增高症狀等。
  3、手術治療

  腦膜瘤是一種潛在可治癒性腫瘤,外科手術可治癒大多數腦膜瘤。影響手術型別的因素包括部位、術前顱神經損傷情況(後顱凹腦膜瘤)、血管結構、侵襲靜脈竇和包裹動脈情況。如患者無症狀且全部腫瘤切除有產生難以接受的功能喪失的危險,應選擇部分切除。對大腦凸面的腦膜瘤,力爭全切腫瘤並要切除受累硬膜以減少復發機會。蝶骨翼內側、眶、矢狀竇、腦室、腦橋小腦角、視神經鞘或斜坡的腦膜瘤可能難以完全切除。對海綿竇腦膜瘤,要考慮到有損傷顱神經和頸內動脈的風險,外科治療要求高,一般採取伽瑪刀治療。手術能逆轉大多數神經系統體徵

  順利完成手術後患者很快清醒,且左側肢體活動比術前好。約過一週就可以出院了。以後定期隨訪。復發的可能性小,就是復發了也能及時發現處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