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外科技術的發展,室間隔缺損殘餘漏發生率也越來越少。但發生任何一例室缺殘餘漏,都是主刀醫生心中的痛。室缺殘餘漏對醫患雙方都造成巨大壓力和潛在的醫療糾紛,不需要二次開胸的介入治療可成為雙方更容易接受的治療方案。我院心血管外科介入封堵治療室缺術後殘餘漏患者6例,效果滿意。
1、資料:從2011年9月-2014年8月,室缺殘餘漏患者6例, 男 2例, 女4例, 年齡4~5 6歲。 均為膜周部 V S D , 其中1例曾行二次心臟手術後仍殘餘漏。V S D殘餘漏直徑為 3~9m m,2例為多個殘餘漏口, 4例為單一漏口。
2、方法:介入封堵的方法和封堵器的選擇按照常規介入封堵技術,需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術後處理及隨訪同常規。
3、結果:左心室造影顯示單出口4例, 多出口 2例, 缺損口直徑 3~9m m , 應用封堵器直徑 8~1 2m m ,均獲成功。術中 X線透視時間 8~3 0min ,平均( 16.9±4.2)min。術後隨訪 6月-30月, 無殘餘分流。全部患者無血栓栓塞、 溶血、 感染性心內膜炎、房室傳導阻滯, 無封堵器移位, 無主動脈瓣反流等併發症。
4、討論:VSD修補術後殘餘漏形成原因多樣,與手術修補技術密切相關,主要有:①縫合太淺,縫合的組織太少,造成組織撕裂;縫針間距過大,留有間隔。②打結太鬆留有間隙,或太緊造成組織撕裂。③補片較小, 縫合後張力較大造成撕脫。④轉移針縫合不正確, V S D的後下角及主動脈瓣與肺動脈瓣下方發生殘餘漏。 ⑤ 在處理右心室流出道異常肌束和肥厚心肌時剪除過多,失去了完整的心內膜,容易使區域性縫線順肌纖維方向撕脫。術前準確評價常規經胸超聲心動圖觀察殘餘漏大小, 必要時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檢查, 觀察殘餘漏大小、部位, 測量距主動脈瓣距離。
個人體會: 1、VSD補片下緣的殘餘漏適於封堵,而位於補片上緣的殘餘漏因距主動脈瓣較近造成封堵成功率不高。2、殘餘漏是否適合行介入封堵準確評估殘餘漏口大小、位置、數目與主動脈瓣關係, 是能否成功封堵的關鍵。3、膜周部殘餘漏, 多位於室缺後下角, 與傳導系關係密切,封堵時注意傳導。4、對多發殘餘漏,可以試封堵。5、法樂氏四聯症患者殘餘漏如位於上緣,因主動脈騎跨原因,往往封堵很困難。6、具有熟練的介入技術,因殘餘漏口形成的通道不規則, 通道扭曲,表面有瓣膜或腱索阻擋,導引導絲不易通過,致建立軌道困難,需多次操作才能建立好軌道。7.根據殘餘漏的形態、大小、毗鄰關係,選擇合適型別的封堵器(對稱性、偏心型、細腰大邊型、長腰型等)。
介入治療殘餘漏,無需二次開胸、無失血,感染機會小,可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降低醫療風險。患者痛苦小,患者與醫生易於接受,療效確切,優勢較明顯,值得推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