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腫性結腸炎,又稱為大腸克隆氏(Crohn)病、侷限性結腸炎。多在結腸、直腸和肛門處發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大腸炎症。發生癌變較少。發病在小腸和結腸處的,以青壯年人為多;在乙狀結腸和直腸處的,以45歲以上的中年人較多見。男性與女性無顯著差別。
一、病因病理
對肉芽腫性結腸炎的致病學說比較多,其中有細菌、病毒、黴菌、原蟲感染或過敏等學說,但未能發現任何病原體,也未能證明以上各種因素與發病有明顯關係。有人認為,腹部外傷,會累及淋巴組織,神經精神因素也有關係。還有人認為,淋巴水腫或淋巴管梗阻,脂肪代謝異常,與發病也有關。對以上種種議論,至今尚無定論。
因此,本病在目前還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病變呈節段性,常見有肉芽腫性、潰瘍性,壞死性和瘢痕性,均可引起腸腔狹窄和梗阻。腸感染,可形成肛瘻。
二、症狀
發病早期,可有低燒,常找不到原因,也無其它特殊症狀。病人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體重減輕,疲乏無力,腹瀉,腹痛(多在左腹下部),便前有輕度絞痛、便後可緩解等症狀。腹瀉不如潰瘍性結腸炎嚴重,每天3~5次,多是稀便,無膿血。有時排糞正常或有便祕,也有時出現脂肪痢。肛門周圍感染比潰瘍性結腸炎多見,可發生潰瘍、肛裂、膿腫、瘻管、直腸陰道瘻、肛門括約肌功能不良等,晚期營養不良,可出現貧血,因結腸狹窄發生腸梗阻、慢性腸穿孔,可引起侷限性感染,形成膿腫或腸瘻。這種腸瘻多在腸管之間,或與膀胱、陰道相通。
三、診斷
凡有較長時間的低燒、腹痛、輕度腹瀉、慢性腸梗阻、全身健康狀況不良的病人,應考慮到有肉芽腫性結腸炎的可能。
(一)乙狀鏡檢查:多數病人有直腸病變,直腸和乙狀結腸粘膜有斑塊和紅色充血區,有不規則的結節突起,呈鵝卵石狀,結節中間的粘膜表面正常。
(二)X線劑灌腸檢查:可見腸壁變厚、變硬,腸腔狹窄、邊緣不規則,有時可見瘻管。腸腔狹窄是多發性的,部位多在直腸、橫結腸和右半結腸處。其病變不是連續性的,而是分段的中間有正常腸管。潰瘍深淺及大小不等,粘膜呈鵝卵石狀。
(三)組織學檢查:取突起結節或肛門部病變區域活體組織檢查。初起時,粘膜正常,但可侵犯腸壁全層。常見肉芽腫或肉瘤改變,肉芽腫內可見有多核郎罕氏異物鉅細胞和類上皮細胞。
四、治療
凡症狀輕微,無明顯腸梗阻時,如診斷明確,一般可採用藥物治療。
(一)內治法:中藥治療,可參照一節中辨證施治處方。
在急性期,為了控制繼發感染,常同時用酞碘噻唑、琥碘噻唑、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等,效果良好。促皮質素、可的鬆或氫化可的松類,也常用於急性期的治療,但應慎用,因用藥過久,可引起出血和穿孔等併發症。
(二)外治法:用黃連黴液加青黛、板藍根,煎液共50~100毫升,保留灌腸,每天2次,15天為一療程。
手術療法只適用於腸梗阻、腸穿孔、腹腔感染、腸瘻和直腸周圍嚴重感染的病人。另外,經長期藥物治療無效,或病變穩定,屬於侷限性病變的病人,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三)全身療法:飲食應為既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粘膩和刺激性食物,急性期,可採用支援療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