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椎間盤源性頸腰痛的概念及病理變化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間盤退變或損傷前後的神經解剖生物化學、生物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在沒有間盤突出的情況下,發生於間盤內部的病變也能引起頸腰痛
―― 稱之為椎間盤源性頸腰痛。
椎間盤源性頸腰痛的病理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表現為椎間盤纖維環的內裂,就是纖維環內部、內層發生撕裂,另一個是在撕裂的基礎上出現炎症肉芽帶
(椎間盤炎) , 這些病理變化稱為椎間盤內紊亂 (IDD) 。
二、椎間盤源性頸腰痛的發病機制
1、椎間盤內化學物質的刺激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椎間盤退變或損傷過程中可產生大量炎症介質或退變產物,這些化學物質對末梢神經纖維的刺激可使神經組織處於超敏狀態,在外來輕微刺激下即可引起疼痛。
2、椎間盤後緣纖維環裂隙的出現
隨著椎間盤的退變,從髓核到纖維環外層逐漸發生裂隙,在裂隙的基礎上肉芽組織侵入同時有炎症細胞滲出,在椎間盤的纖維環後緣形成炎症肉芽帶。在產生炎症的過程中,與癒合和生長有關的生長因子也出現,這些生長因子作用使得椎間盤發生退變和炎症,進一步加重椎間盤源性疼痛。
3、椎間盤內機械壓力的變化
目前認為,由於退變的椎間盤內炎性介質的含量非常高,在炎性介質的作用下,竇椎神經末端的傷害感受器處於超敏狀態,從而對機械壓力的痛閾下降,在輕微的機械壓力刺激下,即可產生神經衝動。
三、椎間盤源性下腰痛
在臨床上極為常見的多發病, 佔 39% 到 40% , 是椎間盤內各種疾病(如退變、終板損傷等)刺激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引起的。功能喪失性下腰痛, 臨床上 不伴有神經根性症,無神經根受壓的放射學證據,可描述為化學介導的椎間盤源性疼痛。
1、診斷
目前尚無診斷的金標準,一般認為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 )下腰痛症狀反覆發作,持續時間 >6 個月。 (2) 持續下腰痛在坐位時加重,沒有根性症狀。 (3) 間盤造影陽性或 MR 表現典型的病變間盤低訊號、纖維環後部出現高訊號區。
椎間盤性腰痛 MR 的表現, T2 加權像上有病變間盤出現低訊號即黑盤綜合徵,同時在纖維環後緣出現一個高訊號區,這樣的 MR 高度支援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診斷,但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和椎間盤造影的陽性結果。
A、下腰痛症狀反覆發作,但持續時間小於6個月
B、持續下腰痛在坐位時加重,呈現根性症狀
C、間盤造影陽性或MR表現典型的病變間盤高訊號、纖維環後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