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源性下腰痛是指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接受疼痛刺激訊號後所產生的下腰痛。目前認為系由於椎間盤內部結構和代謝功能異常,如椎間盤退變(包括髓核的紊亂、纖維環破裂及軟骨終板損傷)或釋放出某些因子(炎症介質),刺激纖維環內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1986年Crock提出“椎間盤內破裂症”的概念。
臨床表現為:
腰部棘間、髂後、臀後及兩側骶棘肌區域的疼痛,也可表現為前方腹股溝區、大腿前側、後外側區疼痛。一般疼痛不超過膝關節,但也有部分病人偶有超過膝關節的疼痛,不能久坐、久站。查體:客觀體徵少,一般腰部屈伸、旋轉等活動受限,但無明顯神經損害體徵,直腿抬高試驗、股神經牽拉試驗多陰性.
診斷:
1、持續或間斷髮作的慢性下腰痛,時間大於6個月。
2、臨床上以腰痛為主,可伴有腿痛。查體無感覺、運動及反射損害體徵。
3、X片及CT:可無典型陽性發現或表現為椎間隙變窄,椎體退行性變等不特異性表現。
4、MRI T2加權像上典型單節段低訊號改變 (黑間盤)或纖維環後部出現高訊號區(HIZ)或Modic改變。
5、椎間盤造影疼痛誘發試驗陽性 其中椎間盤造影疼痛誘發試驗被認為是診斷椎間盤源性腰痛的金標準。
治療:
1、非手術治療:多數患者通過一般對症治療均可緩解症狀。治療方法包括勞逸結合,臥床休息,牽引、按摩、理療、非甾體消炎止痛藥等治療。
2、微創治療:經皮鐳射氣化椎間盤減壓(PLDD)技術、椎間盤內層纖維環電熱成形術(IDET)、臭氧髓核溶解術、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MED)、經皮椎間盤切除術等。
3、手術治療:對症狀反覆發作,持續6月以上;經正規保守治療大於4個月無效;椎間盤造影陽性的可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方法有腰椎融合術(PLIF、PLF、ALIF、TLIF)、棘突間非融合固定技術(wallis、coflex)、人工髓核置換術、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