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源性下腰痛在臨床上是極為常見的多發病,是椎間盤內紊亂(IDD)如退變、纖維環內裂症、椎間盤炎等刺激椎間盤內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狀,無神經根受壓或椎體節段過度移位的放射學證據,可描述為化學介導的椎間盤源性疼痛。
(一)臨床特點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臨床特點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時加劇,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鐘左右。疼痛主要位於下腰部,有時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下的疼痛,但是沒有診斷的特異性體徵。
(二)影像學特點
1、MRI:T2加權像在病變椎間盤均顯示低訊號改變(椎間盤變黑),纖維環後方出現高訊號區是IDD的敏感表現,但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的金標準。因為有10%~20%的椎間盤撕裂患者MRI可以正常。
2、椎間盤造影:
椎間盤造影是目前診斷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最可靠手段。只有在椎間盤造影時誘發、複製疼痛,並且椎間盤造影顯示纖維環撕裂,方可認為椎間盤造影陽性。如果僅有纖維環撕裂或造影劑外漏,病人沒有誘發、複製痛,說明該椎間盤與病人的疼痛可能無關。
(三)診斷標準 目前椎間盤源性下腰痛尚無診斷的金標準,一般認為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或無外傷史,症狀反覆發作,持續時間>6個月;
2、上述典型臨床表現;
3、椎間盤造影陽性或MR表現為典型的單節段間盤低訊號、纖維環後部出現高訊號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