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部控制訓練
此訓練可增強患兒自我控制頭部的能力,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做好準備。訓練時,儘量由患兒主動完成抬頭動作,訓練人員給予適當幫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兒感興趣的物品誘導抬頭。抬頭訓練應在俯臥位,仰臥位和坐位交替進行。
(1)俯臥位抬頭訓練
患兒用前臂支撐身體。訓練人員位於患兒頭部前方,用顏色鮮豔,可發光或發聲的玩具吸引患兒,同時對患兒說:“抬頭,抬頭”。若患兒不主動抬頭,訓練人員可用手指叩擊患兒頸後,誘導其抬頭。患兒俯臥在楔形墊或枕頭上,把較高的一側墊在胸下。患兒雙腿伸直,雙手前伸。將玩具放在患兒頭部前方或上方,鼓勵患兒抬頭看玩具,並伸手抓玩具。
(2)仰臥位抬頭訓練
患兒雙下肢屈曲,頭,軀幹擺正。訓練人員雙手握住患兒肘部,緩慢將患兒拉起,當患兒的頭稍有後仰時停止。
(3)坐位頭部控制訓練
患兒雙腿分開,坐在訓練人員的大腿上。訓練人員面向患兒,取雙腿屈曲坐位,通過與患兒遊戲,使患兒練習抬頭,低頭和轉頭。
2、翻身訓練
通過多種方法訓練患兒翻身,可擴大患兒的活動範圍,為爬做好準備。
(1)由下肢帶動翻身訓練
患兒仰臥,四肢自然放鬆。訓練人員位於患兒雙腳下方,雙手交叉,握住患兒的雙踝關節,輔助患兒用雙下肢帶動身體轉為側臥位,並同時說:“翻身”。患兒俯臥,雙上肢伸向頭的前方。訓練人員雙手握住患兒雙踝關節,輔助患兒用雙下肢帶動身體轉為仰臥位,並同時說:“翻身”。
(2)由上肢帶動翻身訓練
患兒仰臥位,四肢自然放鬆。訓練人員位於患兒頭頂上方,誘使頭轉向要翻轉的一側。雙手分別握住患兒腕關節和肩部,輔助患兒用上肢帶動其身體轉為側臥位或俯臥位,並同時說:“翻身”。
(3)用玩具吸引翻身訓練
患兒仰臥。訓練人員用顏色鮮豔,可發聲或發光的玩具吸引患兒轉頭,伸手抓玩具,誘導其翻身。同時說:“轉頭,伸手抓,翻身”。
3、坐位訓練
此訓練可提高患兒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兒在坐位時能完成進食,交流,學習等活動。訓練時,儘可能讓患兒擺正頭,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狀態下玩玩具和進行其他活動。
(1)矯正異常坐姿訓練
患兒取坐位,雙下肢分開。訓練人員坐在患兒對面,用雙腿輕壓患兒雙膝,使其以下肢伸展。訓練人員雙手握住患兒肘關節,使患兒抬頭,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採取異常坐姿。訓練人員注意避免牽拉力量過大,引起患兒肩關節半脫位。
(2)椅坐位訓練
患兒坐在高背的靠椅上,雙腿用布墊分開,雙腳踩在踏板上。在患兒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兒雙手在桌上自由活動。此訓練適用於重度手足徐動的患兒或年齡在1歲以內的小兒。
(3)騎坐位訓練
本訓練適用於下肢肌肉痙攣內收的患兒。患兒取坐位,雙下肢分開,騎坐在長條凳子或訓練滾筒上。兩腳踩在地面上,放平。伸出雙手,輕扶凳面,保持坐位。
(4)坐位平衡訓練
患兒坐在無靠背的凳子上,雙腿稍分開,腳平踩在地面上坐穩。令患兒上舉物體,身體旋轉。
4、爬行訓練
通過訓練患兒爬行可提高患兒控制身體和四肢的能力,在更大的範圍內活動,同時為站立和行走打好基礎。
(1)輔助膝部爬行訓練
患兒用手和雙膝支撐身體,雙上肢伸直。訓練人員用雙手握住患兒膝後部,幫助其練習爬行。
(2)輔助髖部爬行訓練
患兒用手和雙膝支撐身體。訓練人員抬起患兒髖部,幫助患兒練習爬行。
(3)輔助踝部爬行訓練
訓練人員位於患兒後方,雙手握住患兒腳踝。訓練人員誘導患兒向前移動,令患兒先伸出一隻手,然後緊接著前移對側下肢。左右肢體交替進行訓練。
(4)自主爬行訓練
用玩具吸引患兒自主爬行。
5、站立訓練
此訓練可延長患兒站立時間,提高站立平衡能力,促時髖關節發育,為行走做好準備。
(1)用器具輔助站立訓練
用帶子將患兒腰部適當固定。用墊子分開患兒雙腿,與肩同寬,雙腳平放,保持站立位。在患兒胸前放一桌子,可讓患兒在桌上玩玩具,提高雙下肢的負重能力。
(2)站立穩定訓練
患兒站立,雙手扶在桌子上,雙腳平放。訓練人員位於患兒後方,雙手扶住患兒骨盆兩側,使其保持站立穩定。
(3)平行槓內站內訓練
患兒站在平行槓內,雙手分別握住雙槓,保持站立。
(4)由坐位站起訓練
訓練人員位於患兒前方,雙手扶住患兒膝關節。讓患兒反覆由坐位站起來,練習坐位至站立的姿勢轉換。
6、步行訓練
步行對患兒建立自信心及參加各種活動十分重要。此訓練可提高患兒在行走中控制軀幹及下肢的能力,以逐步擴大其活動範圍,增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訓練時應及時矯正患兒出現的異常步態並注意安全。
(1)平行槓內步行訓練
患兒站在平行槓內,雙手分別握住雙槓。訓練人員位於患兒身後,雙手扶住患兒一側膝關節和踝關節。訓練人員讓患兒另一條腿屈膝,抬起,然後足跟先著地,腳掌後著地。患兒站在平行槓內,雙手分別握住雙槓。訓練人員位於患兒身後,身體緊靠患兒。訓練人員用腿推動患兒雙腿,使其前行。
(2)用步行器輔助訓練
足下垂的患兒應在配戴小腿矯形器後,練習行走。患兒雙手扶在步行器上,練習獨立行走。訓練人員應在患兒身邊保護,以免發生危險。
(3)引導步行訓練
訓練人員站在患兒一側,拉著患兒手臂,誘導患兒練習步行。
7、上下臺階訓練
此訓練可提高患兒行走能力和運動協調能力,對適應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具有很大的實用意義。
(1)跨步訓練
在平衡槓內,練習跨過高低不同的木塊步行,提高行走能力。
(2)輔助上下臺階訓練
上臺階時,訓練人員由後方用雙手分別扶住患兒髖部和肩,幫助患兒練習,訓練中可逐漸減少幫助,直至患兒能獨立上臺階。下臺階時,訓練人員由前方扶住患兒的髖部和膝,幫助練習。
(3)用拉環引導上下臺階訓練
訓練人員在患兒前方,用拉環引導患兒上下臺階。
(4)獨立上下臺階訓練
軀幹控制較好及上,下肢活動較自如的患兒,可單手扶階梯扶手上下臺階。患兒獨立上下臺階時,也應進行保護,患兒上臺階時訓練人員站在後方,患兒下臺階時訓練人員站在前方。
8、平衡和協調運動訓練
平衡能力和協調性是運動穩定的前提。可利用平衡板,球,滾筒等器具進行訓練。通過訓練可促使患兒及時調整姿態,提高反應能力和控制頭,頸,軀幹和平衡和協調運動的能力。
(1)在治療球上訓練
患兒坐在治療球上。訓練人員雙手扶住患兒身體,輕輕向左,右,前,後滾動治療球,晃動球體的幅度應以患兒能保持坐穩為準,防止患兒摔倒。
(2)在平衡板上訓練
患兒雙腳分開站在平衡板上。訓練人員扶住患兒兩側髖部,幫助其身體重心在雙腳之間轉移。
(3)在滾筒上訓練
患兒雙手前伸,俯臥在滾筒上。訓練人員緩慢移動滾筒,使患兒隨滾侗運動,當患兒手掌能觸及地面墊子時即可。
(4)舉扔球訓練
患兒雙肢適當分開站穩,雙手將球上舉,扔向地面,待球反彈時接住。
9、進食訓練
應鼓勵患兒獨立進食,這對改善患兒手的靈巧性和上肢的運動能力十分有益。吞嚥功能良好的患兒,進食訓練最好在坐位進行。手抓握能力差的患兒,可使用輔助器具進食。
(1)半臥位進食訓練
患兒取半臥位,雙腿分開。讓患兒雙手持物進食,訓練人員給予適當幫助。訓練人員要注意避免患兒進食時嗆咳,確保吞嚥安全。
(2)坐位進食訓練
坐位不穩定的患兒,可用帶子固定身體。訓練人員將患兒一手掌向下平放,固定在桌面上,輔助患兒另一隻手抓握鈑勺進食。
(3)用輔助器進食訓練
對於抓握有困難的患兒,可將勺把加粗,勺把粗細程度以患兒能握牢為宜。
(4)用特製杯飲水訓練
可讓患兒使用雙柄杯子飲水,訓練患兒雙手協調配合完成動作。
10、穿脫衣物訓練
此訓練是為了使患兒能夠逐步做到自己穿脫衣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選擇適合的衣服
為便於患兒自己穿脫,應選擇袖口,領口寬大的衣服,最好不用釦子和拉鎖,可用尼龍搭扣代替。
(2)俯臥位穿衣訓練
訓練人員將痙攣嚴重的患兒俯臥在自己的雙腿上。幫助患兒先穿上障礙較重的一側肢體,再穿另一側。
(3)後方輔助穿衣訓練
對坐不穩的患兒,訓練人員應從後方固定患兒身體和雙下肢,保持其坐位穩定。穿衣時,先穿障礙較重的一側肢體。脫衣時,先脫障礙較輕的一側肢體。
(4)坐位穿衣訓練
患兒坐在凳子上。訓練人員應使患兒的身體保持穩定,防止患兒從椅子上跌滑下來。
11、洗漱和入廁訓練
應儘早教會患兒進行每天的個人衛生活動,如刷牙,洗漱,便後處理及控制大小便等,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1)刷牙訓練
患兒握住牙刷柄。訓練人員握住患兒手臂,協助其上下刷牙。
(2)洗臉訓練
將毛由縫成套,套在患兒手上洗臉。
(3)坐便訓練
坐位不穩定的患兒可用有靠背的坐便器。
(4)安全入廁
坐便器附近應設扶手,供患兒便後清潔和穿脫褲子時扶持。
12、交流和參加集體活動
應鼓勵腦癱兒童儘量與其他兒單遊戲,參加集體活動,認識周圍環境,使用公共設施和學習更多的知識,以培訓患兒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
(1)用圖片表達意願
語言表達困難的患兒可通過指點圖片或用手勢表達自己的願望。
(2)參加集體遊戲
鼓勵患兒與其他孩子一起遊戲,在遊戲中與他人交流。
(3)認識環境
帶患兒走出家門,認識社群周圍環境,瞭解生活常識。
(4)接受教育
創造條件,讓患兒及時上幼兒園,學校接受教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