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住院醫師 汪輝
(一)足下垂

 足下垂是由原始反射未消失,正常反射未建立以及不正常用力和攣縮3種原因造成的。

 解決方法:①通過按摩解除踝關節攣縮問題,每天早上兩側踝關節各被動活動50次以上,每次持續半分鐘,使踝關節最少背曲90度。②由於腓腸肌緊張和底屈肌緊張不正常用力引起的,可以通過對腓腸肌及底屈肌進行牽拉來解決,即支撐蹲,在雙腳前腳掌下放一根木棍,或是蹲在30度斜坡上,牽拉底屈肌和跟腱,每次蹲10分鐘,每天3次。或是一隻手握住患兒踝關節一隻手握住患兒腳掌,向上用力,使踝關節角度小於90度,然後固定牽拉3―5分鐘。③對於反射問題,治療師要手法刺激引發踝關節主動背曲,每次每側50下。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汪輝

(二)足內翻、足外翻、足內八字、足外八字

(1)足內翻的解決方法:一是用手、小毛刷、冰塊、由下至上地刺激患兒小腿外側面板,如此可誘發其主動足外翻動作的出現。二是用手法刺激患兒腳外側,引發足外翻。三是在足外側放一木板,讓足內側充分著地,刺激內側用力;必要時,練習單腿站立,足外側放一斜板。如果患兒一隻腳內翻,一隻腳外翻時,在患兒的外翻腳內側放一木板,在內翻足外側放一塊木板。如果雙側足內翻,可在雙腳外側各放一塊板,使雙腳內側用力,糾正內翻。

(2)足外翻的解決方法:如果一側足外翻,可在足內側墊一塊木板,讓足外側充分著地,刺激外側用力,必要時單腿站立,足內側放一木板。如果兩側足外翻,可做一塊中間高、兩邊低的木板,讓患兒雙腳踩在木板上,使雙足外側充分用力,糾正足外翻。如果足外翻的患兒外側不用力時,足大拇指常向內勾起,或是向第二個腳趾下重疊,這時可以利用紗布把大拇指輕輕纏繞起來墊高,使大拇指正常用力,這樣有利於足外翻的改善。

(3)足內八字的糾正方法:造成足內八字的原因是小腿外側肌群的肌力相對較差,小腿內側及足的內緣肌肉緊張。主要糾正方法是:

 ①用手刺激小腿外側肌群,提高外側肌力。②一隻手固定踝關節,另一隻手握住足前腳掌,慢慢的向外牽拉固定,使小腿內側及足內側的肌肉放鬆。③練習蹲起的時候可以讓患兒雙腳跟併攏,雙腳尖向外,呈外八字蹲起,或是支撐蹲10分鐘左右。④站立時(或靠牆站立)雙腳跟靠攏,雙腳尖呈外八字向外固定站立10分鐘左右。⑤拉著行走或是單獨行走時,重度者,治療師可被動用腳把患兒的腳尖踢向外側,或語言刺激足尖向外用力。

(4)足外八字腳的訓練:造成外八字的原因是小腿外側肌肉緊張,內側肌力較弱。訓練方法是:①利用手法刺激小腿內側肌群,引發足內側用力。②用一隻手固定踝關節,另一隻手握住足前部分慢慢向內牽拉固定,使小腿外側及足外側放鬆。③患兒取凳坐位時、支撐蹲位和站立時,治療師使其雙腳尖相對,雙腳後跟分開,並堅持固定10-18分鐘時間。

(三)膝關節過伸

 膝關節過伸造成的原因是:①膝關節本身有骨性變化,導致膝關節位置不正常。②在負重情況下,膝關節控制能力較差,表現為膝關節本體感覺消失,關節周圍韌帶鬆弛,股四頭肌及N繩肌肌力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縮。③底屈肌攣縮或肌張力較高。④不正常按摩、用力過度,造成醫源性損傷。

 訓練方法:

 ①提高股四頭肌肌力訓練:登坐位向站立位轉移。練習時治療師雙手控制患兒雙膝關節,使其不要過伸;或坐在椅子或床邊,雙手握在椅子或床邊上,把腿踢直,持續3―6秒放下,如果完成輕鬆,可在患兒腕上施加適當的阻力。 

②提高N繩肌肌力的訓練:患兒呈俯臥位,家長用一隻手固定其大腿,用另一隻手握住患兒腳腕處,幫助患兒做屈、伸腿動作。在患兒獨立完成這一動作時,可能會出現用力屈腿時臀部翹起,家長可用雙手固定其臀部,並視情況在小腿上施加適當阻力。

③提高足背屈肌肌力的訓練。由於足底屈肌攣縮或張力高時,而導致膝關節過伸,對此類患兒來說這一訓練很重要:治療師在被動牽拉足底肌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時,治療師一隻手握住患兒踝關節,一隻手握住足底上三分之一處,做足背曲90度或稍過,進行牽拉活動,或是患兒俯臥位時,治療師一隻手固定踝關節:一隻手握住足以上三分之一處,向下用力牽拉(注意:膝關節屈曲90度)。或者在患兒雙腳掌前放一木板,讓患兒支撐蹲10分鐘左右,或是讓患兒堅持在一30度斜坡上蹲10分鐘,每天3次,這個方法可對腓腸肌及底曲肌進行牽拉。 

④膝關節控制能力訓練:一是用絲襪或鬆緊帶固定膝關節,控制膝關節過伸。二是讓患兒雙手放在治療師雙肩上,治療師把雙手放在患兒膝關節外側面控制膝關節,讓患兒直立體幹慢慢向下蹲,再慢慢立起。注意患兒直立時,膝關節要控制在正中位,千萬不要有過伸現象,下蹲的幅度應根據患兒對膝關節控制能力來定。三是讓患兒站立或蹲起時,治療師要注意用語言控制雙膝關節過伸。四是在患兒行走時控制:治療師在患兒後面,用手製約患兒膝關節屈曲,在語言刺激下控制膝關節過伸。

(四)膝關節屈曲

 膝關節屈曲的形成原因:①由於患兒本身的骨性變化。②由於長時間不運動或是關節長期處於某一固定位置,造成膝關節攣縮。③膝關節控制能力差,股四頭肌肌力差。④底屈肌及腓腸肌不正常用力,肌張力高。

 訓練方法:

 ①患兒仰臥位,治療師一隻手握住膝關節,另一隻手握住踝關節做牽拉被動活動,使膝關節充分伸直,持續幾秒鐘後,屈髖屈膝,再牽拉,每次牽拉50次。注意用力不要過快過猛,力度不可太大,以免造成膝關節過伸。 

 ②患兒站立位,治療師雙手扶助患兒臀部固定,治療師雙膝對準患兒雙膝關節(患兒雙膝併攏)家長在後面固定腳後跟,使患兒雙膝關節盡力伸直,盡力直腰,注意用力要適當。 

 ③治療師在後面,患兒取站立位,治療師在後雙手固定雙膝關節患兒雙腳雙膝併攏,使膝關節伸直,然後患兒向前向下彎腰雙手摸自己腳尖,對N繩肌進行牽拉,必要時,在患兒家長幫助下扶助患兒臀部向前用力,使膝關節充分伸直。

(五)股四頭肌肌力差

 訓練方法:

 ①凳坐位向站立位轉移。讓患兒低頭、抬臀、站起時雙腿膝關節伸直後,再坐下,每次練習30―50下,可根據孩子的體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②靠牆站時,治療師雙手扶助患兒雙膝關節,儘量使患兒雙腿伸直,向上用力蹬一下,堅持數秒,然後再向上用力蹬,直到伸直,然後再彎曲,再用力蹬直,每次20―30次,也可根據孩子的體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③患兒拉著走時,治療師在患兒前面,一隻手拉著患兒一側上肢,一隻手扶助對側的膝關節,語言刺激走一步蹬一下以後再邁步,邁出後,使膝關節盡力伸直後,再邁下一步。 

 ④患兒扶髖行走,治療師在患兒後面,用一手扶住患兒左側膝關節語言及手法刺激患兒,左腿用力伸直後,邁右腿,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扶住右腿邁出左腿。

 ⑤如果患兒能單獨行走時,治療師應語言刺激患兒儘量伸直腿,走一步,蹬直一步,速度要慢,讓患兒充分利用股四頭肌肌力使膝關節伸直。

(六) 髖關節前屈肌群肌張力過高

 由於前屈肌緊張造成的異常姿勢是:患兒臀部上翹,腰直不起來,身體前傾,腳跟不著地或不用力。

 訓練方法:

 ①患兒呈俯臥位,臀部可能略微抬起,治療師可用一隻手按住患兒一側臀部,另一隻手把與之相應的腿屈曲後,將手放在膝關節上部,然後慢慢向上抬,注意第一次做這個牽拉動作時,不可急切,會給患兒帶來痛苦,或因用力過猛而造成拉傷或骨折。

②患兒呈俯臥位,趴在治療師雙腿上,然後治療師把左肘關節壓在患兒腰部,右手放在雙大腿後面,然後,慢慢左肘向下壓,右手輕輕向上抬,注意用力不要過猛,慢慢加大力量牽拉。

③患兒呈俯臥位,治療師雙手扶助患兒雙側髖關節處施加壓力固定,不讓患兒  關節離開地面。提示或幫助患兒雙臂用力伸直,持續1―2分鐘,然後趴下再用力伸直。 

④患兒分開雙腿,使雙腿環坐在治療師的大腿上,治療師雙手固定住患兒雙側骨盆,然後讓患兒仰面彎腰去摸地面上的玩具,之後,再起身來。(注意患兒腰椎部放在治療師膝關節及大腿上)這樣牽拉了髖關節肌張力高的屈肌肌群,又提高了肌力。每次訓練數量,根據患兒體力而定,或使患兒躺在床邊,雙腿在床上,腰以上身體仰面躺在床下,來完成這個動作。

(七)腰背肌肌力差造成的腰不能伸直

訓練方法:讓患兒平躺,雙腿屈曲,家長用雙手固定患兒雙腳之後,讓患兒努力抬高臀部,骨盆上抬;以體幹、骨盆、下肢的大腿在一條直線上為宜,如果過分上抬就會出現腰背肌的代償也就是經常見到的“打挺”現象。

(八)髖關節伸肌肌群肌張力較高

 髖關節伸肌肌群肌張力較高,髖關節前屈活動範圍受限,患兒會出現挺肚子現象。

 訓練方法:

 ①患兒取長坐位,治療師跪在患兒後面,雙手固定膝關節(如膝關節過伸不要用力向下壓或是在雙膝關節下面放一團紙控制膝關節過伸),然後治療師利用胸部力量,慢慢向下施加壓力,但不要過快過猛,持續1―2分鐘,患兒雙手能摸自己腳尖。 

 ②患兒呈站立位,治療師雙手固定其膝關節大腿,用自己雙腳固定患兒雙腳,然後讓患兒慢慢向前、向下彎腰摸自己的腳尖,持續1―2分鐘。

 ③練習站時,行走時,語言刺激患兒低頭收腹站立和行走。

(九)髖關節內收、內旋

 髖關節內收內旋會造成肌肉短縮,雙下肢出現內收內旋的“剪刀步”姿勢。

 訓練方法:

 ①被動進行關節活動範圍的訓練,以維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及擴大受限的關節活動範圍,對髖關節的外展外旋肌進行牽拉,或是手法刺激大腿外側肌群。②蹲位時,患兒把雙手放在雙腿之間把雙腿分開,再站起來。③靠牆及單獨站立時,雙腿中間放一毛巾卷,使雙腿膝關節分開。④患兒坐位時,可使有靠背的凳子反過來坐,雙腿放在小凳兩側。⑤雙手扶在靠背,對內收肌進行牽拉。或是坐在小凳上,做髖關節外展外旋的動作。

(十)髖關節外展、外旋

 髖關節外展外旋的原因是由於肌張力低,出現外展外旋的姿勢,膝關節幾乎不能保持屈曲立位,此時也稱“青蛙樣姿勢”。

 訓練方法:患兒雙下肢屈曲立位,訓練師從患兒雙側膝關節外側向內施加阻力,讓患兒用力向外側分腿,也就是外展外旋的動作。接著治療師將雙手移至患兒雙膝內側,向外施加阻力,讓患兒邊抵抗這一阻力,邊進行內收內旋的活動。

 注意事項:無論是做有抵抗的外展外旋,還是做有抵抗的內收內旋,整個過程施加阻力要均勻,不要忽大忽小。另外阻力要適當,使患兒在有阻力情況下能進行均勻的訓練。

 (十一)患兒一側髖關節內收內旋 

  一側髖關節內收內旋造成的異常姿勢,造成膝關節內旋、足外翻和軀幹的側彎。

  訓練方法:

  ①被動的做內收內旋,一側髖關節的外展外旋,使膝關節外展外旋至水平面上,動作要慢。

  ②單腿站立,站時,內收內旋側的足內側放一2釐米木板,使足外側用力,糾正外翻,然後治療師抬起正常一側腿,使內收內旋側單腿站立。站時,整個重心移至內收內旋一側的下肢上。

  ③行走時,一側髖關節側彎,可在手幫助下扶正髖關節,儘量讓患兒內收內旋側用力蹬直。 

  ④進行軀幹側彎,這種情況下,髖關節有一側是側彎的。

  患兒仰臥位,如果髖關節向右側突出,就要被動的向右側側彎,使左側髖關節外突。同樣,左側突出,就要向左側側彎,使右側突出,正確方法是:雙手固定髖關節,然後再向一側側彎。然後,治療師移動患兒雙腿向一側。

(十二)上肢與手部訓練 

  一、上肢訓練主要是肩、肘、腕各關節的活動訓練。

 (一)肩關節活動受限

  1、做被動牽拉運動。取仰臥位,治療師一手握住患兒的上臂,另一隻手握住前臂,然後沿著身體的中線慢慢地向上舉,並不斷地用語言誘導:“胳膊用力上抬”。直到接近同側耳緣為止,一次可持續6~10秒鐘。或者一手握住手掌,另一手輕叩肩k穴,並不斷地用語言刺激,“抬、抬、抬”,直到抬舉到最大限度為止。

  2、手法導引訓練。取坐位,先讓患兒受限的上肢放在治療師的肩上,手臂不能抬高時,治療師要蹲下來適應患臂所能抬高的位置,一手握住患兒的肘關節,拇指揉按曲池穴,另一手握住肩部,用語言暗示放鬆,同時,治療師慢慢地直起身體,使患兒的肩部隨肩部肌肉的放鬆,不知不覺地被抬高,直至肩關節不能再抬高時,可停止上抬動作。要反覆做這個動作並用節律性的語言誘匯出患兒的自發性活動。

  (二)肩關節內收

  1、患兒取仰臥位,治療師用一隻手握住患兒上臂,另一隻手握住他的前臂,然後沿水平方向移至90度時,把手心轉向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

  2、取坐位,治療師一手按壓肩井穴,另一手握住患兒手部。治療師的拇指與患兒拇指交叉,使拇指呈外展狀,手心向下,並用語言暗示用力握住治療師的手,然後做小幅度的抖動,抖動時要使患兒的肩、肘、腕關節同時抖動起來,並反覆做1~5分鐘。

  3、取坐位,患臂放於胸前,治療師面對患兒,與患兒呈握手狀,做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肩、肘關節(如果不能完成,應多加幫助和牽引)。誘導肩關節活動時,取坐位,治療師一手放在患兒肩關節做固定狀,另一手握患兒的前臂,然後以肩峰為軸心,做大幅度旋轉運動,以增加肩關節的活動範圍。

  4、取坐位,雙腳平放地面,治療師站在患兒身後抓住他的兩隻手腕,然後慢慢地向上開啟,此時要提醒患兒也要自主向上抬起,家長所用的力應逐漸減少,直到患兒能獨立完成此動作;還可以讓患兒在坐位時雙手握一木棒,慢慢舉過頭頂,然後再放下,但患兒雙手間的距離應寬於肩膀的寬度。

  5、患兒取坐位,雙腳平放地面,治療師站於患兒身後,一隻手托住患兒一側手臂,並誘導他慢慢向側方伸展,另一隻手放在患兒身後,起保護作用。如患兒能獨立完成此動作,家長可在他側方遠處放一玩具讓他觸控,這樣既達到了訓練目的,又增加了訓練專案的趣味性。

 (三)肘關節屈伸

  1、患兒取坐位,雙腳平放地面,治療師一手抓住患兒的肘部以固定肘關節,另一手握患兒的手(兩者拇指相扣),先將患兒前臂被動處於屈曲位,然後讓患兒將前臂伸直,反覆進行。在做此動作時要被動地將患兒前臂屈曲,不可讓患兒做屈曲動作,尤其是肌張力高的患兒;當患兒能較好完成此伸展運動時,治療師握患兒的手要給予適當的阻力。

 2、取坐位,雙腳平放地面,治療師一手抓住患兒的肘部,固定肘關節,另一手握住患兒的手(兩者拇指相扣),然後,把前臂旋後,向上推為屈,再向下拉為伸,反覆練習。對肌張力高者,痙攣重者,要緩慢、均衡、持續地抑制用力,因勢誘導患兒做伸屈自發性活動。

 3、被動活動伸、屈法:先使前臂旋前,用搖抖法,用雙手或單手握住患兒前臂,輕輕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連續抖動,使關節周圍肌肉放鬆,然後單手抓住腕部進行拔屈曲伸的練習。

 4、患兒肘關節呈屈曲位時,主要著重對肘關,雙手伸直,用力去推家長的手或鏡子、牆壁等,這樣不但可誘導患兒逐漸伸直手臂,而且還可提高肘關節伸肌(肱三頭肌)的肌力。也可做手臂負重訓練,即讓患兒取坐位,雙腳平放地面,一隻手自然放在身體的一側,並保持肘關節充分伸展,另一隻手橫跨身體,去夠斜對方懸掛著的玩具,兩側交替進行;手臂負重訓練也可讓患兒坐在床上,將兩腿放於床邊,一隻手五指分開,家長將手固定患兒的肘關節,使其充分伸直,然後將手放於床上,將患兒軀幹重心移至此手臂上,每次保持1分鐘左右,這樣反覆進行並兩側輪換。手臂負重訓練還可通過四肢立位、爬行訓練等方式來完成。

(四) 腕關節活動

 腕關節的活動訓練主要是掌屈和背屈的活動練習。

 訓練時,治療師先做個示範,然後應不斷地誘導患兒“手指伸直,手背用力向上抬”,主動地完成掌屈這一動作。然後再讓患兒“手掌用力向下”,引導患兒自發性地完成背屈這個動作。如果手指伸不直,先讓患兒呈握拳狀來完成背屈、掌屈;也可由治療師扣握住患兒的手,使其拇指外展,腕關節被動活動成60度,進行掌屈、背屈活動,以達到腕關節動作靈活的目的。患兒在做掌屈或背屈的訓練時,讓患兒的手自然彎曲。

 二、  手的訓練

 由於手部有獨特的結構,使我們可以自如地做出抓握、伸直、屈曲、對掌等手的精確動作,在大腦皮質的控制下,每隻手指都能各自靈活地活動,且大部分的技巧性工作都依靠手和眼睛的密切合作。但當腦性癱瘓時,動作的節律及協調受到干擾,成長受到阻滯,一些簡單的動作都不能準確的完成,妨礙日常生活動作和學習,這需要用特殊的方式來幫助患兒,引導患兒的手正常活動,使患兒能像正常兒童一樣進行日常生活動作和學習。

(一)手的抓握

 對於長期握在一起,不能伸開的手:治療師一手按住患兒的內關穴,用語言誘導患兒抓握或按住患兒的外關穴,使患兒的手指張開。慢慢地把患兒的手指分開,治療師用手指在患者的手掌上搓,接著平推伸指穴(由上往下),也可沿患兒的手指、前臂,最後到肘關節上下慢慢地來回搓,這種訓練方法可通過治療師的手掌、手指來刺激患兒的手機及前臂的面板、感覺器官,引導患兒手掌伸展。小兒腦性癱瘓最常見的是手關節掌屈或把握困難的問題,應訓練手關節抓握動作。抓握時常見手指的過度屈曲,應指導先握大的物體,以後再握小的物體來矯正也可用一些玩具,讓患兒伸開手指去觸控的方法來引導患兒把手伸開。

 訓練方法:引導患兒慢慢地把緊握的手分開,然後放在身體前面,肘關節伸直,讓患兒的手逐漸往下施加壓力,保持持續均勻地用力。在訓練的同時,應不斷地用玩具導引及提示各個部位用力,並告訴患兒這是什麼玩具,然後患兒親自去抓握,這樣可以增強患兒對外界的識別能力,也可被動地把患兒的手屈曲或掌曲,然後鬆手,提示患兒手指自然鬆開。這一動作連續重做幾次後,再引導患兒把手中握著的玩具扔掉,這樣可以促使手指伸開。

(二)伸肌痙攣不能抓握

 1、訓練時,可藉助用一些大小適中、輕重適當、容易抓握的玩具來讓患兒完成。在抓握時,幫助患兒彎曲手指,使其能抓住玩具,數秒鐘後,慢慢減少對手部的幫助,同時側向推拉玩具以增強抓握能力。在抓握時,誘導患兒五指分開均勻用力,抓握後慢慢放下,再拿起……同時誘導患兒怎樣用力、抓放。抓握時,先讓患兒手指屈曲,再用力抓握;放下時,儘量讓手伸直,但也要強迫患兒有個時間感,用“一、二、三、四……”來促使他很快完成這個動作。並反覆做此動作,以強化患兒的抓握能力。完全伸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