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是以全身性的骨量減少、骨組織的微細結構被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骨強度降低、容易發生骨折為特點的全身性疾病。
人體的骨量在30歲左右達到峰值,40~50歲開始減少。很多因素可以對其產生影響,如遺傳、環境、營養、運動、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
人進入老年期以後,性腺機能減退,分泌減少;食量變小,鈣攝取少;戶外活動少,日照時間縮短,維生素D合成不足;平時缺乏鍛鍊,骨骼內血迴圈減少,骨骼的鈣容易被吸收和移出骨外;各器官呈退行性改變,器質性疾患增多;運動遲緩,反應遲鈍,視聽力減退,損傷機會增加。這些都是老年人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的原因。
1、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
(1)年齡,65歲以上的人群。
(2)遺傳,白種人比黃種人易患,黃種人又比黑種人易患,有骨質疏鬆家族史者易患。
(3)飲食,長期低鈣飲食,缺乏營養。
(4)消瘦,體重指數低者骨質疏鬆症發生率高。
(5)絕經後的女性或過早閉經及因卵巢切除雌激素下降的女性。
(6)有酗酒、大量吸菸、長期飲咖啡、濃茶等生活習慣的人。
(7)藥物,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巴比妥、大侖丁、肝素等。
(8)疾病,內分泌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腎功能不全、類風溼性關節炎、嚴重肝病等。
(9)失重,如宇航員。
(10)缺乏運動,如長期臥床的人。
2、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比較常見的症狀有:
(1)疼痛,以腰背痛多見。
(2)駝背、身長縮短。
(3)骨折,骨折可發生於咳嗽、打噴嚏、大笑、彎腰抱起小孩、屈身撿拾東西或回頭轉身時。骨質疏鬆症骨折最常見的部位為髖部、椎骨、腕部。
骨質疏鬆症患者早期也可無任何症狀,醫學界稱其為靜悄悄的流行病。老年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骨密度檢測、生化檢測、影像學檢測、骨活檢等幾個方面綜合評價。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是目前國內外骨質疏鬆診斷和防治措施療效觀察的金標準。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曾以此檢查結果制定了白人婦女骨質疏鬆的診斷標準,目前仍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應用。骨代謝的生化檢測可以快速、動態地反映整體骨再建的速率,並能預測骨丟失率。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片、CT、定量CT、定量超聲、核磁等,也是非常有用的檢測手段。
骨質疏鬆症分型:骨質疏鬆症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約佔患者總數的90%,它又分為Ⅰ型(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繼發性骨質疏鬆症約佔患者總數的10%,常由各種內分泌、腎臟、消化系統疾病及不當用藥、廢用等引起。
3、如何早期發現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患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人們有以下症狀時,就應該開始注意,提高警惕:開始走路或身體移動時,腰部感覺無力、疼痛,漸漸成為慢性痛楚,偶爾會突然發生劇痛;背部漸漸彎曲,身高變矮。對有骨質疏鬆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及時作骨密度檢查,即便正常,也應注意預防。
4、如何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對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必須關注骨質疏鬆高危人群,包括X線平片有骨量減少或脊椎畸形表現的人,更年期婦女和老年人,身高下降、駝背的人,長期臥床的人,維生素D和鈣攝取不足的人,卵巢、子宮、胃或小腸切除的人,患有腰痛或有髖部骨折、骨質疏鬆家族史的人,長期服用皮質激素類、抗痙攣藥、利尿藥、胃藥、止痛藥等藥物的人,長期嗜煙酗酒的人,患有與骨質疏鬆相關的慢性功能異常性疾病,如甲亢、甲旁亢、腎功能衰竭、肝病的人,體重指數(BMI)小於19千克/平方米的人等。
鈣和維生素D是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基本用藥。一般來說,骨質疏鬆症的基礎預防性治療是每天補充1200毫克鈣和800單位的維生素D。對於明確診斷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僅僅給予鈣劑和維生素D治療是不夠的,應當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根據患者的不同,選擇個體化的藥物聯合治療方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