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骨質疏鬆可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骨痛、骨折等),實驗室檢查(如血鈣、尿鈣增高、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睪酮水平低下等),X線片和骨密度測定等可以確診。患者最好到正規醫院檢查,避免誤診和漏診。
骨質疏鬆高危人群有:曾經發生過骨折的人;女性大於65歲、男性大於70歲的人;嗜煙酗酒的人;過度節食減肥的人;不常晒太陽的人;飲食偏高蛋白的人;長期臥床或運動很少者;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痙攣藥、利尿劑、抗凝血劑、胃藥、止痛藥的人;患有影響骨代謝的疾病;性激素低下者;具有骨折家族遺傳史的人。
預防
預防骨質疏鬆要從孩子抓起,我們的骨骼看似靜止,實際上一直處於骨形成與骨吸收的互動作用之中。從出生開始,骨形成要大於骨吸收,骨骼一天天變得結實和強壯。20歲以前骨骼沉積速度最快,20歲時基本達到人的最高骨量的90%,到30~40歲達到骨量的最高點,即峰值骨量。
30歲以前骨骼的儲備明顯大於支出,儲備越多,以後發生骨質疏鬆及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就小。30~40歲時,骨形成和骨吸收處於平衡狀態。大約40歲後,骨骼的吸收大於形成。婦女大約在35歲時丟失骨鬆質,約40歲時開始丟失骨密質,隨著年齡增長,在所有骨骼部位均可發生骨丟失。
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婦女可能丟失其骨密質的30%,還可能丟失骨鬆質的50%。而女性更年期骨量加速流失。伴隨著雌激素的缺乏,這種加速的骨丟失可持續5年以上。骨丟失加快導致骨質疏鬆症的發生。
骨骼是否能達到最好狀態,與遺傳和環境因素等有關。我們應該教育、引導青少年自幼注意飲食,加強鍛鍊,從小就讓骨頭長得結實。骨量的積累大部分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
我國的男孩和女孩19歲以前,骨量達到接近90%,必須教育青少年不要放過剩餘的10%,青春期也要很好地加強營養、鍛鍊。骨骼最強健的年齡段是25~40歲,也就是說該年齡段骨骼達到了最高的骨量和最好的質量。
過了40歲,骨質流失的速度就超過形成速度,骨量開始下降,骨質逐漸變脆,隨著年齡增長,發生骨質疏鬆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機率也增加。如果年輕時期忽視運動,飲食結構不均衡,導致飲食鈣的攝入少,達不到理想的峰值骨量和骨骼質量,就會使骨質疏鬆在較早的年齡出現。
因此,我們呼籲:骨質疏鬆的預防要及早開始,在年輕時期獲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從而一生擁有健康的骨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