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關節鏡科 主治醫師 鄧毅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為關節囊纖維層的增厚部分,呈基底向前的扁寬三角形,分為深淺兩層。深層較短,為關節囊的一部分,即關節囊韌帶,內側面與半月板相連;淺層較長,起於股骨內髁的內收肌結節附近,斜向內下方止於脛骨上端的內面,下止點在鵝掌腱的深方、脛骨結節旁內側、脛骨關節面下2~4 cm處。

  內側副韌帶淺層前部纖維縱形向下,稱為前束;後部纖維較短稱為斜束,斜束又分為上斜束與下斜束,分別斜向後下方與後上方相交於膝關節邊緣。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具有保持關節穩定和調節關節活動的功能,其緊張度隨關節位置不同而改變。膝關節在完全屈曲位時韌帶前束緊張,後束鬆弛;半屈位時前後束均鬆弛,完全伸直時全部韌帶緊張。

  因此,膝關節半屈位時內側副韌帶最易受傷。此外,韌帶緊張時,通過神經反射作用可使膝關節周圍肌肉收縮,從而加強關節的穩定性。如果韌帶端裂或在鬆弛狀態下癒合,膝關節將會失去這一神經肌肉反射作用,加重關節不穩。

  急性內側副韌帶損傷

  完全斷裂應予以手術修復縫合修復斷端,恢復其穩定性。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內側副韌帶下止點斷裂,斷端從鵝足與脛骨間的夾縫中拉出,保守治療不可能使其復位。此外,脛骨內面為皮質骨,表面光滑很難與斷端癒合,因此,更應儘早手術治療。單純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直接修復韌帶;若合併關節內損傷,應先探察處理關節內(有條件者應用關節鏡),然後修復內側副韌帶。

  上止點與體部斷裂的修復 用4號絲線或滌綸編織線直接進行斷端的對端或重

  疊縫合修復;如果上止點斷裂為撕脫性斷裂,需將斷端上提縫合(“U”形縫合或“8”字縫合)在骨膜上;帶有骨塊的撕脫,骨塊較大時可用螺釘或齒狀墊圈固定,骨塊較小時用用克氏針加縫合固定,可在骨面鑽孔用滌綸編織線縫合。

  下止點斷裂的修復 由於下止點附著在脛骨上端光滑而堅硬的內側面,斷裂多

  為撕脫性斷裂,很少帶撕脫骨塊,其斷端很難直接逢合與固定,需要進行止點重建(將斷端嵌埋入骨洞後固定)。方法為:在鵝足深方(水平切開鵝足進入更便於操作)內側副韌帶下止點處沿其走行方向用骨鑽在骨面上開骨洞至髓腔,再在骨洞遠端鑽兩個與骨洞相通的骨孔,用滌綸編織線縫編斷端後將斷端引入骨道,兩根縫編線經骨孔引出拉緊打結固定。帶撕脫骨塊的斷裂可以用帶齒墊圈的螺釘進行原位固定修復。

  陳舊性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韌帶上止點及體部斷裂延長鬆弛癒合者 可行上止點上移手術。術中根據韌帶的寬窄及附著部的範圍確定骨塊的大小後連同韌帶附著部鑿取連有韌帶附著部的骨塊(一般約為2 cm×2 cm大小),然後從韌帶上方開始沿韌帶前後緣連同關節囊一起進行鬆解,直到關節隙水平能夠將韌帶向前上移位緊縮並將骨塊連同韌帶向上拉緊,緊縮內側副韌帶(通常可上內移1~1.5 cm左右),然後在該處皮質骨開槽後將骨塊嵌入、用鬆質骨螺釘固定。

  下止點損傷不能進行韌帶緊縮者 可以利用半腱肌腱加固內側副韌帶

  靜力性韌帶重建:利用半腱肌腱重建。解剖×半腱肌腱遠端,保留遠側附著部,切斷肌腱近側端;在股骨內髁內收肌結節處內側副韌帶上止點上方開一縱行骨槽後屈膝30°、膝關節內翻位在股骨內髁內收肌結節處內側副韌帶上止點上方開骨槽後拉緊,近側遊離端用帶齒螺釘固定或用騎縫釘固定。

  動力性加固內側副韌帶:解剖遊離半腱肌腱,兩端均不切斷,保持其連續性。在股骨內髁內收肌結節處內側副韌帶上止點上方開一橫行骨性溝槽,將半腱肌腱牽引嵌入懸掛在骨槽內。該方法的優點是保持肌腱與肌肉的完整和連續性,當肌肉收縮時又可使肌腱緊張,從而增強膝關節內側的穩定性。

  術後處理 術後棉花腿加壓包紮,用可調性膝關節支具固定20°~30°,3~4周開始膝關節逐漸屈伸功能練習和負重訓練,6周屈膝角度過90°、全負重,8周屈膝角度過120°以上並逐漸至正常;保護性帶膝關節支具3個月,加強肌力訓練,半年後可以恢復一般性運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