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由體內外傷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種複雜的心理生物學過程,是臨床上某些疾病常見的一種症狀,既是生理學的一種感覺型別,又是心理學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活動,常伴有內分泌、代謝、免疫或精神-心理改變,如何規範疼痛治療,提高生活質量是擺在醫生和藥師面前的一個難題。
1、疼痛的定義
根據國際疼痛研究會(IASP)對疼痛的定義:"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引發的情感經歷;或者就這一損傷所做的描述",疼痛屬於一種不愉快的生理體驗;它廣泛出現於各種疾病的病程中,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主訴之一。
2、骨科疼痛
骨科疼痛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常見和共有的症狀,病人常以主訴就診。臨床上根據病因、病理、持續時間及治療原則不同,將疼痛分為急性疼痛及慢性疼痛兩種。如外傷或手術引起的急性創傷性疼痛,其主要特點為發生快、程度劇烈。
因此臨床對疼痛的治療要求為起效迅速、抗炎鎮痛作用強大,且不能影響傷口的癒合;而風溼性關節炎、椎管狹窄等慢性疼痛的特點為反覆發作、持續時間長、程度時輕時重,因而臨床治療需要抗炎鎮痛作用持久、安全性良好的藥物。
3、骨科術後急性疼痛的藥物治療
目前術後鎮痛治療時,提高患者安全,減少併發症,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廣大專家的普遍認可。創傷骨科肢體手術,特別是斷指斷臂等顯微外科再植手術,術後鎮痛可解除骨骼肌和微小動靜脈血管的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迴圈,還可避免體內高凝狀態的出現,減少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利於再植手術的成功和患者康復。因此,術後鎮痛給患者帶來了諸多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術後鎮痛有其特殊規律。世界麻醉學家聯盟(WFSA)建議治療急性疼痛時採用鎮痛階梯療法,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對於劇烈的疼痛用強效鎮痛藥物、區域性阻滯等,由於外科手術後疼痛劇烈且術後常需禁食,因此只能通過胃腸外途徑給藥;第二階段可能不再需用強阿片類藥,用外周作用藥物或弱阿片類藥即可鎮痛並可改用口服;在最後一個階段,疼痛用阿斯匹林等非阿片類藥物即可控制。
3.1 阿片類藥物可通過口服、直腸、經皮、舌下或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給藥。肌肉注射仍是發展中國家常用的術後鎮痛選擇。然而,推薦的標準用量僅對一部分病人來說是最佳劑量,保守的給藥使許多病人沒有得到充分的鎮痛。一般認為肌肉注射是安全的,但出現呼吸停止、呼吸異常、血氧飽和度下降可能比其它給藥方法更嚴重。肌注難以形成穩定的血藥濃度、注射部位疼痛及起效慢是其缺點,尤其小兒難以接受。靜脈注射只有在搶救裝置和人員具備的情況下方可實施。
3.2 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也可經常規途徑給藥。主要用於術後鎮痛的後期,以降低阿片類的用量及副作用。氯諾昔康(1ornoxicam)為昔康類非甾體類藥,在各種術後鎮痛中顯示出與阿片類藥物相等甚至更強的止痛作用。氯諾昔康半衰期短,用於術後鎮痛特別是靜脈給藥時可提供快速而穩定的鎮痛效果。結合已經完成的藥效學試驗,推薦如下給藥方式:首劑負荷劑量氯諾昔康後,繼之氯諾昔康0.4mg•2ml-1•h-1持續靜脈輸注鎮痛48h。
3.3 應用嗎啡,芬太尼,左旋布比卡因等藥,開展單次硬膜外 (EA)鎮痛,硬膜外鎮痛泵(PCEA)鎮痛,靜脈鎮痛泵(PCVA)鎮痛等不同方式的術後鎮痛技術,均收到滿意效果。EA術後鎮痛較PCA泵鎮痛副作用多,鎮痛時間短,但費用低。PCA泵鎮痛時間長,副作用少,但費用較高。因此,臨床選擇鎮痛方法應根據手術部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經濟條件來選擇。
阿片-局麻藥聯合用藥:硬膜外局麻藥與小量阿片類聯合應用,可減少每一種藥物的劑量和副作用的發生率。左旋布比卡因是術後鎮痛中最廣泛應用的區域性麻醉藥。羅哌卡因在術後鎮痛中的應用已日益增加,其對運動神經的影響可能較輕。
3.4 區域性麻醉技術。各種區域性麻醉技術可用於術後鎮痛。長效局麻醉藥可在術後產生較長時間的鎮痛作用。肌間溝臂叢阻滯可維持滿意鎮痛12-24h。胸部及上腹部手術後,肋間神經阻滯可產生6-12h鎮痛。胸膜腔內放置注藥管,注入局麻藥可產生單側胸腔鎮痛。局麻藥輸入腋鞘、股鞘及坐骨神經處也用於相關部位手術的鎮痛和交感神經阻滯。
4、慢性骨科疼痛的藥物治療
4.1 慢性疼痛的定義和慢性骨科疼痛
中、重度持續性疼痛,在特定情況下不能自行緩解,可能伴有抑鬱、焦慮等改變,如不及時治療,即成為慢性疼痛。慢性骨科疼痛包括骨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椎管狹窄、骨質疏鬆等引起的慢性疼痛。
4.2 慢性疼痛治療原則
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軀體功能障礙,殘疾,常伴有焦慮、抑鬱甚至自殺企圖。治療目的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慢性疼痛的治療應採用藥物和非藥物的綜合治療方法。非藥物治病方法包括理療(運動計劃)、針刺、冷熱療、精神治療、面板或周圍神經電神經刺激、脊髓或深部腦電刺激、神經阻滯治療和神經毀損。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類消炎藥、阿片類藥、區域性麻醉藥、抗抑鬱藥、作用於興奮性氨基酸受體的藥物、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以及激素等。
4.3慢性骨科疼痛的藥物治療
4.3.1非甾類消炎藥(NSAIDs)
1991年證實了環氧化酶(COX)有兩種不同的基因程式碼,COXl和COX2的基因已被分別表達、克隆、分離和明確了基本結構,COXl為結構型,而COX2為誘導型。目前認為,COXl不僅是結構酶,也是誘導酶,它參與炎症並有加重炎症的作用,COX2則不僅是誘導酶,同樣也是結構酶,如腎臟、胃腸和腦在生理狀態下均有COX2的存在。
NSAIDs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中樞和外周抗炎鎮痛作用,大劑量時還抑制白三烯等炎性介質合成。該類藥物均有封頂效應,且鎮痛封頂效應較之抗炎封頂效應在較低濃度即可達到。COXl抑制藥,介導消炎、鎮痛、解熱效應,也導致胃腸道反應、腎功能損害,抑制血小板凝集。COX2抑制藥有類同的治療效應,並有抑制細胞因子產生的作用。
近來證明,COXl和COX2的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重疊的。COX2抑制藥的胃腸道反應、血小板抑制作用較輕,但仍可導致周圍水腫、水鈉瀦留和高血壓。由於前列環素產生減少,COX2抑制藥可能引起心肌缺血併發症。
NSAIDs還可分為酸類和非酸類:
酸類NSAIDs都是高脂--水極性,pKa3.5~5.5,蛋白結合率高(90%~95%以上),劑量自幾毫克(氯諾昔康)到0.8克(水楊酸),藥動學引數不同。酸類NSAIDs可開放血管內皮層,在腸、腎和骨髓內濃度高,特別在酸性環境下(炎性組織,上消化道,腎集合管)濃度更高,解釋了其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上述臟器。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導致藥物在粘膜蓄積,是阿斯匹林哮喘的原因。酸類藥可分為四類:
(1)低強度、短半衰期,如布洛芬,用於偶發、輕度炎性痛;
(2)高強度、短半衰期,如雙氯芬酸、氯諾昔康、酮洛酸、吲哚美辛,用於急性痛和慢性疼痛的爆發痛。酮洛酸和氯諾昔康可注射;
(3)中強度、中半衰期,如萘普生;
(4)高強度、長半衰期,如昔康類,此類藥有高度腸迴圈,半衰期數天,用於慢性痛,但胃腸道不良反應較重。
非酸類的代表藥為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pKa為中性,血漿蛋白結合率低,全身均勻分佈,僅有解熱鎮痛作用,幾無抗炎作用,腎毒性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小,是急慢性疼痛治療的重要藥物。乙醯氨基酚抑制周圍和脊髓前列腺素釋放,並對有脊髓鎮痛作用的血清素有一定效應。它和其它NSAIDs藥物均可減少中樞一氧化氮(NO)產生,但僅有乙醯氨基酚可以抑制COX3同工酶。
乙醯氨基酚加NSAIDs在多種動物和人體表現協同作用。乙醯氨基酚易於透過血腦屏障,故有中樞和外周雙重作用。其嚴重不良反應少,但可能導致肝臟毒性。
乙醯氨基酚、氯諾昔康、酮洛酸、酮洛芬和雙氯酚酸是目前少數可用於靜脈注射的NSAIDs類藥物。乙醯氨基酚可口服、直腸或靜脈給藥。劑量:單一藥物鎮痛時,1g/6h;在肝功能不全或用酶P-450誘導藥(如抗驚厥藥)時,劑量每天不超過4g;與NSAIDs合用劑量每天不超過4 g;直腸給藥吸收較慢且不穩定,首劑不小於2 g,繼之1 g/4h。
日間手術或中小手術後推薦使用乙醯氨基酚(1 g/6h)加NSAIDs類(如次氯酚酸100m g/4h,或酮洛酸,酮洛芬,吲哚美辛,氯諾昔康)。乙醯氨基酚+NSAIDs和乙醯氨基酚+可待因都表現為疼痛減輕更快,持續時間更長,不良反應減輕,而乙醯氨基酚+曲馬多雖表現為鎮痛作用增強,不良反應減輕卻不明顯。
近年研究證實了NMDA-NO-COX在疼痛中的相互關係。PG和NMDA在炎性傷害性疼痛時有相互作用,脊髓的NMDA受體啟用,PGE2刺激脊髓釋放NO,NO與COX反應並增加酶的活性,使PG的釋放增加。COX還減低嗎啡抗傷害作用的耐受性。長時間應用阿片可啟用疼痛促進系統NMDA-NO-COX,並降低了鎮痛效能,而聯合應用NSAIDs,NMDA抑制藥和阿片類藥似乎不易產生耐受性並可增效鎮痛作用。
4.3.2 阿片類藥物
阿片類藥物用於非阿片藥物不能控制的疼痛。現在主張,中到重度疼痛的早期也可用阿片藥。阿片類藥物的受體激動效應和親和力不同,μ受體與疼痛最相關,沒有封頂作用。慢性疼痛病人雖可發生阿片耐受,但極少發生阿片成癮現象。
4.3.2.1 阿片類藥物分類 阿片類藥物依強度分為弱阿片藥(與受體不飽和結合)和強阿片藥,依受體作用型別分為激動藥、部分激動藥、激動拮抗藥和拮抗藥。近年來研究表明,強阿片藥用於慢性非癌痛可以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同時不產生快速耐受或精神依賴。我國阿片類藥物治療非癌痛的使用指南指出其適應證為:中到重度疼痛;診斷明確的非癌痛,尤其注意查明疼痛的病理原因以及是傷害性或神經源性疼痛;年齡≥40歲;NSAIDs和弱阿片藥無效或理療等綜合治療方法失敗需用強阿片藥治療。用藥前應對病人進行生理和心理狀況的評估,病人必須簽署知情同意書。
4.3.2.2 阿片類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 阿片類藥物均有共同的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包括鎮痛、鎮靜、縮瞳、呼吸抑制、噁心嘔吐、便祕、瘙癢、尿潞留、出汗、耐受性、軀體依賴和精神依賴。除便祕為終身不耐受的不良反應,縮瞳為較長時間不耐受外,其餘所有不良反應均在l~2周內產生耐受。
4.3.2.3 主要不良反應的治療:
(1)噁心、嘔吐:為短時耐受的不良反應。一線治療藥為胃復安l0mg,3~4次/天,但對曲馬多等藥物引起的噁心嘔吐療效較差。其他一線止吐藥還有:氟哌啶每天5mg,但也有報告每天2.5~5mg即可引起錐體外系統症狀;作用於5-HT:受體的藥物恩丹西酮8mg,2~3次/天或格拉斯瓊每天3mg等;地塞米松有良好的止吐及與其他止吐藥協同作用,5~l0mg,l~2次/天。氯丙嗪每次5~l0mg,緩慢靜注,止吐效應良好,但缺陷是可能導致低血壓和過度鎮靜。
(2)呼吸抑制:強刺激和疼痛是呼吸抑制的興奮劑。嚴重者可用納洛酮每次0.1~0.2mg,使呼吸恢復到8次/分以上。如無效,應倍增劑量直至2.0mg,4~6h應重複用藥。
(3)鎮靜和嗜睡:過度鎮靜如排除腦部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礙,提示藥物過量。輕度鎮靜者可使用咖啡因、右旋苯丙胺、哌醋甲酯等中樞興奮藥。
(4)便祕:是阿片類藥物頑固的併發症,治療包括增加纖維素等促進腸蠕動的食物,番瀉葉、果導、硫酸鎂、甘露醇等致瀉藥,口服納洛酮或去甲納曲酮。由於便祕既與阿片類中樞作用相關,也取決於其在胃腸道的濃度,故用非口服制劑(如芬太尼透皮貼劑)其發生率明顯較低。
芬太尼是合成的阿片藥,鎮痛強度為嗎啡的70~l00倍。分子量低(334),脂溶性高(脂水分佈係數814),具水溶性,無面板刺激和面板代謝,經皮吸收完全。血漿蛋白結合率高(84%,嗎啡為40%),組織分佈容積大(200 L)。多瑞吉是經皮的芬太尼給藥系統,是慢性中到重度疼痛較理想的選擇。芬太尼經皮貼劑易透過血腦屏障,無胃腸道和肝臟首過作用,因而鎮痛作用強,胃腸道不良反應低。代謝產物無藥理活性,可用於肝、腎功能障礙病人。極少產生組胺釋放,其引起心動過緩發生率低,不具臨床意義。
4.3.3 其它鎮痛藥物
4.3.3.1 抗抑鬱藥:抗抑鬱藥可用於腰背痛和關節痛等,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撕裂痛和痛覺高敏一樣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鎮痛作用與鎮靜、抗焦慮、肌鬆、恢復睡眠有關。
4.3.3.2 抗焦慮藥:地西泮、舒樂安定、氯硝安定等與大腦邊緣系統內況受體結合,開放氯離子通道,激動GABA受體,發揮鎮靜、催眠、抗焦慮、肌鬆、抗驚厥作用。依劑量不同,其作用依次表現為抗焦慮-遺忘-鎮靜-催眠。
4.3.3.3 曲馬多:弱的阿片受體激動藥,對μ受體親和力為嗎啡l/6000,同時抑制中樞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和再吸收,增強中樞對疼痛下行性傳導抑制。兩種機制相加,單胺源性作用拮抗μ受體呼吸抑制,但在腎衰病人仍應警惕呼吸抑制。低耐受性、低依賴性、低血漿蛋白結合率(20%),極少心血管抑制,無括約肌作用,不引起便祕和尿潞留,不造成膽、胰痙攣。主要不良反應是噁心嘔吐,但如以小劑量開始(25mg,2次/天),逐步增量,最大量每天不超過400mg,可明顯減低噁心、嘔吐、頭痛、睏倦等不良反應。
4.3.3.4 氯胺酮:作用機制包括與NMDA受體非競爭性結合作用、阿片受體作用、菸鹼和毒草鹼作用。神經和軟組織損傷引起疼痛,可導致中樞神經敏化,部分原因是通過興奮性氨基酸(NMDA)受體激動所致,現在僅有的7種NMDA受體拮抗作用的藥物是4種NMDA受體拮抗藥氮胺酮、金剛烷胺、右旋甲氧甲基嗎啡喃、memantine以及3種阿片類藥美散酮、右丙氧吩(dextropropoxyphene)和ketobemidone。
小劑量氮胺酮(1~2μg•kg-1•min-1)合併嗎啡靜注對骨科術後痛有協同作用,小劑量氯胺酮複合強阿片或局麻藥全身或椎管運用有超前鎮痛作用。在周圍神經受壓、損傷者,鎮痛效果尤為良好。
研究表明,競爭性和非競爭性NMDA受體拮抗藥可抑制阿片耐受的產生。非競爭性NMDA受體拮抗藥MK―801可減輕阿片耐受和依賴,但不影響阿片類抗傷害作用。
在阿片類和興奮性氨基酸特別是NMDA受體間有正反饋機制,城內注射小劑量氮胺酮(1mg)可增強實驗動物的嗎啡鎮痛作用。
阿片耐受常伴有阿片受體功能下調和NMDA受體啟用。
4.3.3.5 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藥:α2受體啟用可抑制中樞和外周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降低傷害性傳導,調控體溫和運動行為,口服、肌注或椎管內注射可樂定已廣泛用於急慢性疼痛治療,與局麻藥、阿片類藥物在中樞和外周均有鎮痛協同作用,對阿片藥物耐受的慢性痛,也有鎮痛作用。
4.3.3.6 降鈣素:有顯著的鎮痛作用,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調節下行性疼痛感覺控制通路有關。降鈣素除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外,對幻肢痛甚至複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徵(CRPS)也有較好療效。
4.3.3.7 激素類
激素的鎮痛作用尚未證實,作為鎮痛目的應用,目前尚有不同的觀點,所以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激素的適應證有癌性痛,尤其是骨轉移性痛和某些急性骨關節、肌肉、韌帶、肌筋膜炎性反應引起的疼痛等。禁忌證有骨質疏鬆症、骨折創傷修復期、糖尿病、高血壓、活動性消化性潰瘍、感染性疾病等。
提倡單一用藥,不宜兩種(或以上)品種合用,避免重疊用藥,相同性質藥物聯合或重疊用藥,只是增大藥量,並不能提高療效,反而增多不良反應發生率。
單一藥物鎮痛和單純鎮痛有時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採取聯合用藥,積極的對因治療,以增加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有學者認為對骨科疼痛的處理是一種對症治療,有掩蓋病情、延誤治療之嫌。
但目前較一致的觀點認為在明確診斷後,或在診療過程中,合理根據病人情況選擇合理的鎮痛藥物能緩解病人機體疼痛,減輕病人精神壓力,有利於提高病人生活質量,輔佐病因學治療的順利進行。總之.骨科疼痛治療涉及骨科、麻醉及藥理多項領域,只有認真分析疼痛產生的原因及各種疼痛治療的利弊,才能安全、有效地治療骨科疼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