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主治醫師 雷博

  一、關節炎病理

  首先了解關節炎的病理機制與不同型別,從而更好理解其表現的不同臨床症狀。

  關節發炎後會使關節積水、腫脹,造成關節內壓增高。無論是增高的關節內壓或關節液內的化學介質均會刺激滑膜之疼痛感受器,使患者感到關節痠痛;增高的關節內壓也會壓迫滑膜上的血管,甚至造成血管的阻塞。當軟骨、骨頭被侵蝕後,增加的關節液會跑到骨頭去,形成骨頭囊腫。此外,關節液亦會將區域性脆弱的滑膜及關節囊撐開,產生滑膜囊腫,嚴重者甚至造成關節的破裂。

  二、關節炎的型別

  1、類風溼關節炎

  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大約是男性的2~3倍。

  2、骨性關節炎

  是指關節內軟骨的退變,累及軟骨下骨致骨的增生、變形、關節功能障礙,並伴有關節疼痛。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切的關係,年齡低於45歲的,發病率為2%~3%;45~64歲的為24.5%~30%,超過65歲的可高達58%~68%,骨性關節炎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

  3、其它關節炎

  血清陰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三、關節炎的x線表現

  1、類風溼關節炎: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圍骨疏鬆。

  2、骨性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骨贅、囊性變。

  四、常見肌肉骨關節障礙

  關節炎常見的肌肉骨關節障礙包括疼痛、肌肉無力、關節不穩定及攣縮等。

  (1)疼痛

  疼痛往往是患者求醫診治的主要原因。疼痛的來源可能是關節滑膜、關節囊、骨頭、韌帶、滑液囊、肌肉或肌腱。疼痛通常在關節移動或承受重量時發生。此外,關節長時間不動也會造成僵直感。疼痛有時是神經的問題所引起的。

  (2)肌肉無力

  肌肉力量變差也是關節炎常見的現象。疼痛會抑制肌肉的收縮。除此之外,大多數的關節炎患者也常因疼痛而降低活動量,甚至長期臥床休息,造成失用性萎縮(disuse atrophy) 。

  (3)關節不穩定(instability)

  關節炎常會破壞軟骨與骨頭的構造,使關節腔變小;一旦關節腔變小後,固定關節的韌帶便相對地變鬆,降低其穩定關節的功能。此外,肌肉無力更會影響關節的穩定性。關節不穩定時,不僅會產生種種變形,也會加速關節的破壞。

  (4)攣縮(contracture)

  造成攣縮的原因可能是關節引起的,如:關節軟骨之破壞、滑膜增生、關節結構異常、關節囊纖維化;可能是肌肉引起的,如:肌肉外傷、缺血、肌肉無力、纖維化(fibrosis) ;可能是肌肉以外的軟組織病變所造成的,如:肌腱炎、韌帶斷裂、外傷、關節旁之囊腫(如貝克氏囊腫) 、面板及皮下組織的問題(外傷、感染、全身性硬皮症)等 。對於關節炎而言,最常見的原因是當關節急性發炎時,患者會習慣長時間將關節固定在某特定位置,導致關節囊、肌肉、肌腱及韌帶之短縮及纖維化。

  五、為什麼需要康復治療

  近一、二十年來關節炎的治療日新月異,尤其是新式抗風溼藥物的開發與手術的進展,更為患者提供極大的幫助。但無可否認的,儘管新一代的選擇性COX-2 非類固醇抗炎止痛劑可以減少腸胃的副作用,但是因腸胃出血、心血管疾病或腎臟問題致命的報告仍非少數;第二線抗風溼藥物及各種免疫製劑的研發固可改善疾病的過程,但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仍不容忽視。新式的人工關節置換術雖可減輕疼痛及改善關節功能,但僅適用於特定的關節,且亦非人人適用。關節炎患者若能及早接受康復治療,可以增進藥物或手術的治療效果,且可減輕肢體疼痛,避免關節攣縮,提高生活質量,進而維持其在生活上、職業上的獨立性。

  六、功能評估

  美國風溼學會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功能分成四級:第一級是日常生活完全不受限制;第二級是患者可從事日常各種活動,但有少許疼痛、不適或某些關節活動受到限制;第三級是日常生活有嚴重問題,且大多須依賴他人;第四級是完全依賴他人,通常只能臥床或侷限於輪椅上的活動。

  七、康復治療

  因藥物等其他治療的侷限性,故康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包括休息、運動及物理的治療。

  (1)休息

  全身性休息:臥床讓全身的關節及肌肉得以休息。部分休息:指利用夾板或石膏等方式,使部分關節休息。休息太久會產生後遺症,如肌肉無力、關節攣縮、褥瘡、骨質疏鬆、心肺耐力降低等。

  (2)運動

  治療目的:增進或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增進肌肉耐力、增進心肺耐力、增進骨密度、增進患者整整體功能及精神功能。運動的方式須循序漸進,先使用適當的方法減輕關節的疼痛,再慢慢地增進關節活動度,然後再作肌力訓練,最後再加強耐力訓練並建議適當的休閒運動。

  (3)運動的種類依運動的目的不同分為。

  1、移動關節或增進關節活動度(ROM):被動運動、主動輔助性運動、主動運動。

  2、肌力強化:等長運動、等張運動(向心式收縮離心式收縮)、等速運動(向心式收縮離心式收縮)

  3、增進心肺耐力。

  (4)運動的選擇與利弊

  1、被動運動:對於急性關節炎不適用,在關節炎的慢性期,若關節或軟組織僵硬或攣縮時,則可使用被動運動合併各種牽張技巧或鬆動術(mobilization)來增進關節或軟組織的活動度。

  2、主動輔助性運動:當患者關節發炎、腫脹時,為了避免關節攣縮,可以使用主動輔助性運動。由於患者運動時可以控制自己的關節,比較不會引起肌肉痙攣。

  3、主動運動:當急性發炎消退、關節不再疼痛時,患者可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移動關節,適用於關節炎之慢性期或亞急性期。

  4、等長運動:由於肌肉收縮時關節內壓不升高,對於關節的傷害也很小,故此種收縮適用於大多數的慢性關節炎患者。

  5、等張運動:高強度(高阻抗) 低頻率及低強度(低阻抗)高頻率,前者較省時,但易傷害關節,尤其是發炎的關節;後者較安全,但較花時間,若持續相當時間,亦可增進肌肉耐力。為了提高等張運動的安全性,可採用小範圍方式或在水中進行各種運動。

  6、等速運動:中等速度(120至180度/秒)的等速收縮適合輕度關節炎患者,而低速度(30至90度/秒)者則因阻抗太大,並不適用於大多數的關節炎患者。至於高速度(大於180度/秒)者雖然阻抗不大,但大多數的患者很難達到那麼快的速度。

  (5)運動的注意事項

  康復的目的是協助患者減輕肢體的疼痛與殘障,以達到生活上及職業上的獨立自主。適宜的康復措施可提升關節的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離心式肌肉收縮較易造成肌纖維的微小損傷,產生所謂的延遲性肌肉痠痛,故宜謹慎使用。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建議肌力強化運動每週至少兩次,每次重複8-12下,且每次訓練間隔48 小時以上。肌力訓練時不宜憋氣,以避免心血管的併發症。

  (6)物理治療

  包括冷療、熱敷、蠟療、超聲、短波、電刺激等。治療作用:減輕患者肢體的疼痛,降低肌肉痙攣,改善軟組織的延展性,增進關節活動度。治療後,消炎止痛劑的需求減少,故可降低藥物引起的各種副作用,如腸胃出血、腎功能障礙等。但無法改變疾病的自然過程。

  1、冷療: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發炎及疼痛,且因關節內溫度的降低,故可抑制滑膜上膠原的活性。對於關節或軟組織攣縮的患者,在做完牽張運動後,也常並用冷療以確保治療的效果。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肌肉、骨關節外傷的治療。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用冷療來消除。冷療的種類很多,包括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冷療單次治療時間5至20分鐘不等。

  2、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維皮下1公分以內,包括熱敷包、熱敷墊、蠟療、熱水袋、紅外線、加熱的水療槽、水池及溫泉等。 另一種是深層熱療,透熱深度超過1公分以上,包括:短波、超音波及微波等。治療作用不外乎止痛、放鬆肌肉、改善膠原組織的延展性,及增進關節活動度。深層治療配合牽張運動,以增進關節或軟組織的活動度。

  3、水療:水療的目的是使肌肉放鬆,其熱效應亦可使膠原組織的延展性增加,故可作為運動治療前的準備動作。此外,水因具有浮力及黏稠性(viscosity),故可提供患者作各種運動而不致傷害關節。馬達可將空氣與水混合打入水療槽中,造成渦流,具有按摩的效果。由於水有浮力,故可利用水的深淺來提供肢體不同程度的助力;此外,水的黏稠性也可作為肌力訓練的阻力。

  4、電刺激: 治療作用:止痛、增強肌肉力量、延緩肌肉萎縮及減輕肌肉痙攣。 低頻波,頻率在100 pps (pulse per second) 以下,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TENS);中頻波,頻率通常介於1000 至10000 pps之間。電刺激常用來治療下背痛、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及其它軟組織病變。

  (7)矯形器

  包括夾板(splint)、支具(brace)、脊柱支架(spinal orthosis)、軟背架(corset)、頸圈及各種足踝支具等。治療作用:減輕關節或軟組織的負荷與疼痛;增進關節的穩定度,使關節維持在生物力學上最佳的位置,以發揮其最大的功能;增進關節活動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