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慢性乙型肝炎的長期管理,不單是肝病醫生的任務,而且醫生更要將這種意識和理念傳遞給病人,讓病人明白該怎麼來管理自己的病。據瞭解,日本東京大學醫院有個病人管理系統,裡面記錄著所有病人的資料資料,其中約有8000個乙肝病人,通過隨訪管理能夠發現大概80%的早期肝癌。早期肝癌經發現還有治癒的希望,但晚期肝癌就比較嚴重了,在我們國家,很多病人都是等出現了症狀,身體感覺不舒服了才來醫院就診,這個時候發現的肝癌80%是晚期肝癌。因此,做好慢性病人的管理、隨訪,是早發現、早預防肝癌的一種有效手段。
據教授的研究,以下幾種因素都會加快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的發展程序:
(1)年齡:
年齡越大,乙肝進展的可能性越大,一般認為超過40歲是比較危險的;年齡和病因是影響肝臟疾病進展至肝硬化的因素;
(2)性別:
男性比女性發展的可能性更大;
(3)肝癌家族史:
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發生進展(亞洲人發生肝癌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
(4)不良生活方式:
如抽菸、喝酒等都會加重肝臟疾病;
(5)環境因素:
某些地方生活環境不好,食物、水源易受到汙染,也是危險因素;
(6)與病毒相關的乙型肝炎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
包括高病毒載量、乙肝病毒基因型、合併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突變等。
針對第六點,目前的觀點認為,病毒載量高,預示著肝炎進展快,發展為肝癌的可能性也比較大;而乙肝病毒載量越低,肝癌發生率越低。但是病情進展到肝癌,病毒載量一般較低,對於預測肝癌是否採用長期隨訪的高載量模式是否合適?
個人認為,肝損害是HBV感染向肝硬化和肝癌發展的啟動因子,一般而言造成肝損害的主要原因是機體自身的免疫攻擊,而經過反覆免疫攻擊的結果是病毒量下降,肝硬化和肝癌的可能性增加。
而且,免疫耐受造成的高病毒載量往往肝臟損害較輕且抗病毒治療效果較差。如果低病毒載量更容易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癌,則更易於進行臨床干預。當然,這些設想還有待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而這個想法恰恰是對多年奉為經典的臺灣研究的衝擊。必須認真閱讀他們的文獻,看看能否找出原則性差錯和漏洞,重新設計新的研究方案?
根據上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線變數制訂的肝癌風險評分模型,REACH-B共有17個風險評分,根據性別、年齡、ALT水平、HBeAg狀態和HBVDNA病毒載量計算,最高17分,REACH-B分值越低,HCC風險越低。一般來說,男性較女性分值高;年齡越大分值越高;ALT水平越高分值越高;HBeAg陽性較陰性分值水平高;HBVDNA水平越高分值越高等。患者來到醫院,醫生就可以根據這個模型評分表,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轉氨酶水平、e抗原水平等指標來計算分值,由於這些指標都是變化的,而且因人而異,因此計算出來的結果更能真實地反應患者自身的情況。
醫生可以根據這個結果給病人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優化檢查專案,也就是根據患者得肝癌的可能性,有針對性地為他制定一年內該做什麼檢查、檢查的時間、檢查的頻率等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