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趙泉霖

  糖尿病腎病是現代醫學病名,祖國醫學雖無此稱謂,但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消渴病日久出現的水腫、脹滿、尿濁、吐逆、腎消、關格等症與糖尿病腎症的臨床表現十分相似。如《諸病源候論》載雲:“其久病變成癰疽,或成水疾”。《聖濟總錄》雲:“此病久不愈,能為水腫癰疽之病”。

  《雜病源流犀濁》雲:“有消渴後身腫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腫而小便少者”。均指出消渴病日久可併發水腫、脹滿。《證治要決》雲:“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中滾湧,更有浮溺面如豬脂,此精不禁,真元竭也”。這種尿濁如脂多見於糖尿病腎病尿中有大量蛋白者。《古今錄驗》雲:“渴而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此為腎消病也”。這裡描述的腎消症狀很類似於糖尿病腎病晚期表現。

  一、病因病機

  本病的基本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本虛指心肝脾腎、氣血陰陽虧虛;標實即痰濁、水飲、瘀血。病程不同發展階段,病機重點不同。早期,以氣陰兩虛為主,中晚期則向陰陽兩虛轉化。病變過程中,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證候多見、變證由生,其中瘀血阻絡最為關鍵,腎虛血瘀貫穿糖尿病腎病的全過程。

  1、氣陰兩虛 消渴病的基本病機是陰津虧耗,燥熱偏盛,燥熱傷津耗氣,加之內傷七情,鬱火暗耗陰精,腎陰不足,肝木失養而致肝腎不足,氣陰兩虛。

  2、腎虛血瘀 氣虛運血無力,陰虛血行艱澀,血液執行不暢而瘀阻經脈,形成腎虛血瘀證候。

  3、脾腎虧虛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消渴病日久,脾胃虛弱,生化無源,脾不升清,氣血生化乏源。加之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先天之精得不到後天之精的充養,致腎更虛,精氣不固,攝納無權,精氣下洩。日久,則脾腎氣虛,進而導致脾腎陽虛。脾陽虧損,更致腎陽衰微;反之,命門火衰,脾虛不能運化水溼,腎虛蒸騰氣化不利,開合失司,水溼內停,溢於肌膚,發為水腫,病情進展則脾陽虛衰,腎陽衰微,濁毒內蘊,水道不通而致尿閉、關格。

  4、陰陽兩虛 消渴以陰虛為本,消渴病日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致陽虛不能化氣行水,又病久入絡,血脈瘀滯,形成腎陰陽兩虛,血滯水停之證。

  二、分型論治

  1、肝腎不足、氣陰兩虛型

  主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口乾舌燥,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目澀昏花,

  小便量多,舌紅少津,脈沉細。

  分析:本型為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累及肝腎。脾氣虧虛不能濡養周身而感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陰虛津不上承則口乾舌燥;陰虛及下,肝腎虧虛,木失所涵,目澀昏花;虛陽上浮則頭暈耳鳴;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痠軟,小便量多。舌脈皆為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

  熟地15g 山藥10g 山芋肉10g 菟絲子15g 生黃芪30g 葛根30g 五味子6g 玄蔘10g 赤芍15g

  辨證加減:陰虛陽亢,頭暈頭痛者,加天麻、鉤藤;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百合;有陰虛血瘀之象者,加丹蔘、川芎、當歸。

  本病晚期真陰竭於下,虛陽浮於上,虛風內動,可見神志不清,四肢抽搐,治當育陰潛陽熄風。方選羚角鉤藤湯加減。並配合西醫對症治療。

  2、腎虛血瘀型

  主證:腰膝痠軟,倦怠乏力,形體消瘦,時有耳鳴,手足心熱,小便不利

  舌質暗紅少苔,脈細澀。

  分析:消渴病氣陰兩虛,病久及腎,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痠軟;氣虛致倦怠乏力;陰虛日久化火,消爍精微,機體失於濡養,見形體消瘦,手足心熱;氣虛無力運血,陰虛血行艱澀,血行不暢而瘀阻經脈。舌脈皆為瘀血徵象。

  治法:補腎活血

  方藥:活血益腎湯

  丹蔘15g 赤芍15g 桃仁15g 黨蔘20g 益母草15g 首烏15g 菟絲子15g 牛膝15g 山藥10g 枸杞15g 山芋肉12g

  辨證加減:陰虛火旺明顯者加黃柏、知母;乏力明顯者加黃芪;口乾多飲加花粉,葛根,麥冬。

  3、脾腎陽虛、溼停瘀阻型

  主證:倦怠乏力,形體消瘦,面色晦暗,全身浮腫,腰以下腫甚,胸悶,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暗紅,苔白,脈沉細澀。

  分析:脾氣虧虛,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以榮養全身,則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腎氣虛則腰膝痠軟;中陽虛久,累及腎陽,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溼氾濫,故全身浮腫,腰以下腫甚,小便不利;陽虛不能溫煦,則畏寒肢冷;水氣上逆凌心則胸悶;陽虛寒凝,血脈執行不利,出現瘀阻徵象。

  治法:健脾溫腎、活血利水

  方藥:實脾飲加減

  附子6g 乾薑9g 白朮12g 厚朴12g 茯苓15g 牛膝15g 車前子15g 黃芪30g 防己15g 丹蔘15g 益母草15g

  辨證加減:水腫甚者加五皮飲;納呆腹脹加陳皮、內金;大便溏洩加薏苡仁、蓮子肉;瘀血明顯加桃仁、紅花、澤瀉。

  4、陰陽俱虛、濁毒壅盛型

  主證:形體消瘦,面色黧黑,畏寒怕冷,全身浮腫,倦怠乏力,腰膝痠軟,手足心熱,頭暈頭重,噁心欲吐,小便不利,大便不通,舌淡暗苔白厚脈沉細。

  分析:病變後期,陰損及陽,陰陽俱虛,命門火衰,溫煦無力,見畏寒肢冷;陽虛氣化無力,水溼濁毒內停,見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水邪上泛則面色黧黑,噁心欲吐,頭暈頭重;陰虛化火,則手足心熱;舌脈亦為本病表現。

  治法:滋陰溫陽、活血利水、通腑洩濁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附子6g 肉桂6g 熟地15g 山藥12g 山茱萸10g 茯苓12g 澤瀉12g 桃仁10g 紅花10g 丹皮12g 車前子30g 益母草15g 石菖蒲10g 佩蘭10g 竹茹10g 大黃6g

  辨證加減:陰虛火旺加黃柏、知母;口渴甚者加葛根、麥冬;乏力明顯者加黃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