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功能科 主治醫師 馬恩潭

  查體:

  全身面板粘膜、雙眼鞏膜中度黃染,右上腹壓痛明顯,未觸及包塊,murphy(+)。實驗室檢查:Casoni試驗陽性。谷丙轉氨酶(ALT)154IU/L,穀草轉氨酶(AST)85IU/L,總膽紅素(TBIL)247.4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161.9μmol/L,間接膽紅素(TB―DB)85.50μmol/L。

  B超報告:

  於肝右葉見類圓形液性暗區,大小約10.8cm×9.3cm,壁較厚,完整,邊緣清晰,內透欠佳,可見團狀強回聲。膽囊雙邊徵,腔內可見泥砂樣強回聲。肝內、外膽管擴張,膽總管徑約2.0cm,其內可見顆粒狀強光點。B超診斷:

  1、肝右葉肝包蟲;

  2、膽囊結石,膽囊炎;

  3、膽總管多髮結石,並致梗阻性肝內外膽管擴張。

  MRI:

  肝右葉後段見一圓形巨大囊性佔位性病變,大小約10.2cm×10.0cm×10.0cm(前後×上下×左右)。包膜清晰,呈低訊號,囊內T1WI呈低訊號,T2WI呈高訊號,訊號混雜,其內可見多數條帶狀及顆粒狀低訊號影。於軸位、冠狀位肝右管層面見肝內膽管明顯擴張,擴張的肝右管與肝內囊性佔位病灶相通,形成內瘻,於肝右管及擴張的肝外膽管內見充滿多數小顆粒狀低訊號灶。

  於擴張的膽總管遠端可見一低訊號石影。

  MRI診斷:

  1、肝右葉肝包蟲,並與肝右管內瘻;

  2、膽總管遠端結石,並致肝內膽管梗阻性擴張;

  3、膽囊炎、膽囊結石。

  術中所見及病理結果:見肝右葉一巨大囊性包塊,切開囊壁見囊內有大量子囊及囊壁組織。切開膽總管見膽總管內充滿包蟲囊內壁組織及子囊,遠端見一枚結石;探查膽總管至肝右管,發現肝右管與包蟲囊腔相通,形成內瘻,自瘻管包蟲囊內壁組織及囊液進入膽總管。病理診斷:(肝右葉)肝包蟲病。

  討論:

  包蟲病雙名棘球蚴病,是人體感染棘球絛蟲的幼蟲所致疾病的統稱。又分為:細粒棘球蚴和濾泡棘球蚴,以細粒棘球蚴常見。主要流行於畜牧地區,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人類是它的中間宿主之一。又以肝囊型包蟲病最常見,多位於肝右葉。肝包蟲囊內張力甚高,穿破是常見而嚴重的併發症,但肝包蟲破入肝內膽管,形成內瘻者少見。

  該病例MR影像學表現典型,以T2WI冠狀位、軸位及MRCP掃描,瘻管顯示更清晰,術前診斷正確,與術中所見吻合。肝包蟲與肝內膽管發生內瘻後,包蟲囊內壁組織、囊液及囊液內的頭節直接經膽道系統進入腸道,經播散和移植又可增加產生多發性繼發包蟲囊腫的機會,包蟲內容物流入腸道後可出現過敏反應等情況,經排便後又使此類患者成為新的傳染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