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的病因:先天性動脈瘤、動脈硬化性動脈瘤和外傷性動脈瘤,兒童多為感染性動脈瘤。
臨床表現:
在動脈瘤未破裂之前,絕大多數患者無臨床症狀,個別可因體積較大,壓迫相鄰神經與腦組織產生相應的症狀和體徵。動脈瘤破裂則引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內血腫。表現為突然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及精神症狀。查體可見偏癱、腦神經障礙 和腦膜刺激徵。腰穿可見腦脊液為血性。
診斷:
CT可發現顱內出血,CT血管成像可早期發現多數顱內動脈瘤,但金標準仍是通過全腦血管造影來確診。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
主要分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和血管內栓塞治療。
非手術治療:
其目的是防止或延遲動脈瘤再出血,緩解腦血管痙攣,解除腦水腫,保護腦功能。為手術或其他治療創造條件。適用於年老體弱和有嚴重臟器疾病不能耐受手術;動脈瘤在5級以上者。非手術治療可包括:絕對臥床休息4周以上,保持病人安靜;適當降低血壓,減輕腦血流對動脈壁衝擊;應用抗纖維蛋白溶解酶藥物;應用脫水藥物抗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緩解腦血管痙攣。
A、開顱手術治療:
動脈瘤手術治療目的是防止動脈瘤發生出血或再出血。目前隨著神經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使動脈瘤手術成功率有明顯提高,手術死亡率已下降至1~2%。
手術治療方法有直接和間接手術:
直接手術,目的是從外部斷絕動脈瘤和載瘤動脈間交通,保持載瘤血管通暢。包括動脈瘤頸夾閉術,動脈瘤狐立術,動脈瘤加固術,以動脈瘤頸夾閉術最為常用,且效果確切。具體手術方式要根據動脈瘤大小,瘤頸情況,動脈瘤與周圍動脈關係來決定。
間接手術,目的是將動脈瘤側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分期結紮,使遠端血壓下降,減輕血流對動脈瘤壁的衝擊力量,進入瘤腔的血液流速減小。結紮前需做頸內動脈壓迫試驗,即Matas試驗,以促使側支迴圈建立,病側的大腦半球能從側支迴圈中獲得供血,該方法現已少用。
B、血管內栓塞治療:
血管內栓塞是在數字減影X線機透視下將微導管插入動脈瘤腔內,再用微彈簧圈(GDC)通過微導管推送到動脈瘤腔內,從內部閉塞動脈瘤,並且促使動脈瘤內發生血栓形成,而載瘤動脈仍保持通暢。目前隨著微侵襲神經外科的發展,血管內栓塞動脈瘤技術已逐漸推廣應用,已作為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
該技術安全,損傷小,栓塞動脈瘤可靠,病人恢復快。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血管內栓塞已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法,有逐漸取代開顱手術的趨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