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朱興寶

  微創的理念有不同的解讀:以最小的醫源性損傷換取最大的治療效果;以儘可能小的操作創傷實現儘可能徹底的病變處理;解剖開放、解剖關閉。顱腔內手術最需要微創,這是腦功能和結構的特殊性使然。

  顱腔內手術要產生微創效果,非精確定位、精密觀察、精細操作和精心監測不行。這是因為顱腔內病變的位置相當隱蔽、病灶與其周圍的腦功能區分界模糊、出入顱腔的血管和神經錯綜複雜。

  1、精確定位

  微創的目標從手術入路開始,就是以小皮瓣、微骨窗接近病灶,其前提是準確判斷病變的位置。神經導航就是術前精確定位、術中實時判斷切除範圍的技術,包括定向儀框架導航、超聲波聲像導航和磁共振影像導航。

  早在1947年,神經外科就開始了定向儀框架導航,但其缺陷很多,應用範圍很小。

  目前,在大多數人看來,磁共振影像導航是神經導航的主流。

  但其缺點顯而易見:

  (1)結構性腦飄移不可能完全糾正,磁共振影像不能準確導航;

  (2)根據術前影像資料導航,不能實時反映手術程序;

  (3)磁共振裝置笨重、操作繁雜、費時,實際應用不方便;

  (4)磁共振裝置昂貴,手術室遮蔽磁場和手術器械去磁化成本高,不容易推廣。

  實時B型超聲波檢查技術發明和廣泛應用之後,在磁共振影像導航之前就出現的超聲波聲像導航再度受到重視。

  與磁共振影像神經導航相比,超聲波聲像導航具有明顯的優勢:

  (1)術中超聲發現病灶的機率高、可精確定位病灶、準確判斷病灶的邊緣和範圍;

  (2)術中超聲引導顱腔手術沒有腦漂移,可精確導航;

  (3)術中超聲操作簡便、迅速,每次檢查僅需2-3分鐘,是真正的實時導航且可反覆應用、同時為多臺手術導航;

  (4)術中超聲操作規程簡便、易學好用,容易推廣;

  (5)術中超聲對手術室和手術器械沒有特殊要求,不增加額外的費用;

  (6)超聲波裝置簡單、價格不高,已經成為各級醫院常備的診斷儀器。

  精確定位技術的簡化:以超聲波導航替代磁共振導航。

  2、精密觀察

  只有精細操作,才能產生微創效果,其前提是將病灶及其比鄰結構看清望準,這需要藉助光學儀器延長視覺功能。

  顱腔內手術可比喻為井下作業或坑道作業(operation in the pit)。病變在顱底、腦中線區、腦深部,眼睛直接觀察,很難清楚顯示病灶及其比鄰結構。光學儀器能夠放大並照明手術野,安裝在萬向支架上的光學鏡頭猶如 “長柄眼”,可幫助手術醫師從多個角度將病灶及其比鄰結構顯露清楚。

  數字影象採集技術發明和應用之後,光學鏡頭的使用既可採用鏡頭手術模式(鏡頭影象引導顯微操作),又可採用視屏手術模式(視屏影象引導顯微操作)。

  鏡頭手術模式的缺點是束縛手術醫師的手和眼,譬如,顯微鏡鏡頭手術模式就有如下缺點:

  (1)鏡頭手術模式使用的顯微鏡頭及其支架體積龐大,佔據空間相當多,器械傳遞和手術操作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2)在顯微鏡鏡頭手術模式中,手術醫師目不轉睛地通過鏡頭觀看手術野,進行“近距離觀察、遠距離操作”,必須長時間屈頸,不能隨時變換姿勢,手術操作容易疲勞和不適;

  (3)術者、助手、器械護士把握手術程序的方式和效果不同,手術中配合困難。

  視屏手術模式有很多優點:

  (1)不束縛手的操作和眼的觀察,術中可隨意變換姿勢,手術操作舒適;

  (2)術者、助手和護士獲得相同的視覺資訊,術中配合容易;

  (3)可同步觀摩手術程序,便於多人實時討論手術難點和直觀教學;

  (4)可儲存手術的電影資料,便於回顧分析和教學研究;

  (5)可簡化術中觀察系統,裝置輕便、成本低廉;

  (6)可優化組合多種光學鏡頭,取得最佳觀察效果。

  精密觀察技術的簡化:以視屏手術模式替代鏡頭手術模式。

  3、精細操作

  精細操作可謂顯微手術。不要將顯微手術等同於顯微鏡下的手術。除了顯微鏡,光學儀器還有放大鏡、遠視鏡、內視鏡和外視鏡。視屏手術模式突破了焦距的限制,精細操作可以在任何光學鏡頭下進行。選擇何種光學鏡頭,隨其所好。相應地,顯微手術的概念也應該擴充套件為在任意光學鏡頭下進行的精細操作。

  顯微手術的器械必然是精緻的、輕巧的。採用顯微手術處理實質病灶,2×3 cm的工作通道即可,推薦視屏手術模式,好處是可隨意選擇顯微鏡、遠視鏡、外視鏡或內視鏡,可通用精細的手術器械;採用顯微手術處理囊液病灶,工作通道不必超過1 cm,創傷可以降到最小,只是非內視鏡不可,手術器械也要更精細的。

  順便說一句,顯微手術和微創手術應該區分。顯微手術是手段,是產生微創效果的方式;微創手術是效果,是顯微手術的結果。

  4、精心監測

  監測是為了保護。顱腔手術程序中的神經功能監測,應該覆蓋腦、脊髓、顱神經和脊神經。監測腦的功能,可採用腦電圖或腦磁圖;監測脊髓的功能,可採用脊髓電圖或脊髓誘發電位;監測顱神經和脊神經的功能,可採用感覺誘發電位、聽覺誘發電位、視覺誘發電位、運動誘發電位等。

  其中,腦電圖監測大腦皮層功能,感覺誘發電位監測感覺神經功能,聽覺誘發電位監測聽神經功能,視覺誘發電位監測視神經功能,運動誘發電位監測錐體束功能。此外,面神經功能的監測可以直接刺激面神經,三叉神經功能監測既可直接刺激又可誘發電位。至於腦磁圖,監測腦功能昂貴、費時。

  微創神經外科同樣要遵循必要和簡捷的原則,能簡單做到的,就不要採用複雜而繁瑣的方式。“我們有磁共振神經導航,你們沒有”,這是炫耀;“他們有腦磁圖,我們也要有”,這是攀比。採用微小的皮瓣和骨窗入路,必須保證以捷徑到達病灶,前提是定位準確。若根據CT、MRI等影像資料能夠準確定位,就不要去想導航。非要導航,也不必總是捨不得磁共振導航,採用超聲波導航就可以了。

  業內人士不要迷信“絕大多數手術都是在顯微鏡下完成”。顯微鏡也好、內視鏡也罷,都是觀察工具。眼睛看得清楚的病灶,非要在顯微鏡下觀察,猶如走路很平穩卻要杵柺杖,不過是裝樣而已。真是需要光學鏡頭,也不必迷戀鏡頭手術模式,視屏手術模式易學好用,成本低、輕便,還可以選擇多種光學鏡頭,為什麼要斷然拒絕呢!

  “沒有神經功能監測就沒有微創神經外科”,並非如此絕對。在病灶內操作,即使是功能區,手術也不會導致嚴重的功能喪失。如果病灶很大,肉眼所見的病變都不能切除掉,神經功能監測不過是故弄玄虛,不值得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病灶與功能很重要的正常組織之間操作,神經功能監測才有意義。神經功能監測在顱底,特別是橋小腦角區手術中最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