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X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溼、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溼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執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寧夏中醫研究院鍼灸科冶尕西
2.臨床表現:足跟痛,其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足跟或腳底部酸脹或針刺樣痛,步履困難。發病多與慢性勞損有關。足跟痛常表現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幾步後便可以逐漸緩解。足跟痛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證實確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點集中;另一種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沒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續疼痛,雙腿有沉重的乏力感。
3.灸療法:
3.1穴位:阿是穴、腎俞、陽陵泉、照海、申脈等。
3.2灸療法:艾條溫和灸、隔姜灸等。
4.典型病例
4.1灸法治療跟骨骨刺:
吳某某,女,55歲。主訴為左足後跟疼痛已3~4天,時輕時重,近半年來疼痛加劇且持續,不能穿硬底鞋,只能穿海綿拖鞋,且須於拖鞋後跟處挖一小洞,否則便寸步難行,勞累之後疼痛加重,甚至出現畏寒發熱,至近日連右足跟亦感疼痛。經雙足跟骨X線側位片檢查,均見鳥嘴樣骨刺形成。
治療方法:處方:烏梅、醋、艾條。用法:選取個大肉質較厚的烏梅100g左右浸泡於醋中,3~5d後便可開始使用,每用1~2枚,剝取烏梅肉質層(肉質層較薄者可用2~3枚,搗爛)敷貼於患處,點燃艾條後對準烏梅肉薰灸,熱度以能忍受為度,切忌過燙。每日1次,每次15~20min,灸完把烏梅肉丟棄。10d為1療程。以上法治療1療程後症狀明顯好轉,2療程後基本痊癒,僅負重步行時仍覺困難,囑繼續治療。半年後隨訪,症狀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現在每日都幹著繁重的農活。
(王泉生.灸法治療跟骨骨刺150例[J].福建中醫藥,1998,29(3):27―28.)
4.5.2隔姜灸治療跟痛症37例:
治療方法:(1)取穴:阿是穴。患者取俯臥位,膝彎曲,足跟底部向上,通常在足跟底部中點或偏側緣可以找到壓痛點,用1%龍膽紫在壓痛點處面板做好標記,作為阿是穴。(2)操作方法:將生薑切為厚約0.2cm,直徑約1.5cm的薄片,市售藥物艾條中的艾絨取出,做成底部直徑約1cm,高約1cm的圓錐形艾炷,在阿是穴處隔姜灸,灸至患者有明顯灼痛感時,用備好的金屬瓶蓋迅速壓熄艾炷。連續施灸3壯。灸後當日施灸處不能沾水。(3)療程:每隔3日治療1次,每週2次,4次為一療程,共治1個療程。治療效果:痊癒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完全消失,計21例,佔56.8%;有效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明顯減輕,計14例,佔37.8%;無效為治療1療程後病情無明顯變化,計2例,佔5.4%。總有效率94.6%。
(楊運寬,胡幼平,榮海波. 隔姜灸治療跟痛症37例[J].中國鍼灸,2006,26(6):405.)
5.臨床體會:灸療治療足跟痛療效確切,方法簡便,值得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