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疾患屬炎症性病變所致,文獻報告13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較多。
寰齒關節由寰椎前弓和橫韌帶及樞椎的齒狀突組成,位於咽後壁後方。咽後壁上有豐富的淋巴結和淋巴組織。來自頸1、2及鼻咽部、扁桃體、中耳、鼻腔等處之淋巴,同歸咽後淋巴結,再入頸深部淋巴結。如扁桃腺炎、中耳炎、鼻咽炎、腮腺炎、頸淋巴結炎等均可致成咽後壁淋巴結炎,使鄰近的寰樞關節產生反應性關節炎,引起其關節積液、橫韌帶鬆弛致使寰樞關節半脫位。濟南軍區總醫院骨創傷外科張貴春
發病緩慢,常見有頸痛、斜頸,患兒用手支託下頜。頸項僵硬,胸鎖乳突肌痙攣,頭向一側偏斜,活動受限,於頸後,寰樞關節處有壓痛。頸淋巴結或頜下淋巴結可有壓痛,咽喉部有炎症徵象。無神經系統損害體徵。X線檢查:C1-2為中心側位片,對寰齒間隙ADI(atlas-dens interval)進行測量,其正常值,成人為3mm,兒童為4mm。本疾患ADI>4mm提示C1向前半脫位;張口位片示齒狀突與側塊距離(ADI)不等寬,有旋轉半脫位。
治療:(l)臥床用領枕吊(四頭)帶牽引。一般以持續牽引2周後,用頸圍領護頸4~6周。(2)抗感染治療,可用適量抗菌素。本疾患,經治療,一般均可痊癒。
注:寰樞關節半脫位的名稱醫學有爭論,也有稱作寰樞關節不穩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