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羅聰

  寰樞關節旋轉性半脫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 AARS)由Bell在1830年首次描述以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由史以來由於對該病的認識有限,存在很多命名上的爭議,如Grise's綜合症,寰樞關節半脫位、自發性半脫位、旋轉性脫位、旋轉性固定等。目前大多數學者比較傾向於接受寰樞關節旋轉性半脫位的概念,既能反映實際存在的病理變化,在臨床又可區別於脫位病例的處理。

  寰樞關節旋轉性半脫位指寰椎和樞椎之間的正常活動受限或固定,常繼發於頸咽部感染、輕微或嚴重外傷後,是兒童斜頸的常見疾病,若不及時治療,脫位進一步加重可導致脊髓高位受壓,造成截癱,甚至危及生命,其潛在的危險性較大,然而歷年來文獻中對於該病的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描述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故有必要就寰樞關節旋轉性半脫位的診療現狀作一綜述如下。

  診斷:

  由於寰樞關節旋轉功能佔整個頸部50%以上,故寰樞關節旋轉功能的喪失,將對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而且寰樞椎半脫位可進行性加重,導致脊髓高位受壓,甚至危及生命,其潛在的危險性較大,故早發現、早診斷顯得異常重要。

  臨床特點:

  寰樞關節旋轉性半脫位是指寰樞關節在頸咽部感染、輕微或嚴重外傷、勞損等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的寰椎和樞椎之間的正常活動受限或固定,臨床上對於近期有上感、頸部炎症、頸部外傷史、頸咽部手術史的兒童獲得性斜頸應考慮寰樞關節旋轉性半脫位;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頭偏向一側,下頜轉向對側,急性期拒絕主動轉動頭部,被動轉動時可有顯著疼痛,造成頸部活動受限,稱為“知更鳥覓食姿態”,即Cock-Robin徵,少數出現基底動脈缺血癥狀(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頸髓受壓症狀(四肢無力、步態不穩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