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科 主治醫師 翁文水

  寰樞關節半脫位是指寰椎與樞椎之間因內外力失衡,解剖位置移動超過生理限制範圍後不能自地回到正常狀態且引起以頸項疼痛和關節運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嚴重者還可造成脊髓和(或)椎動脈壓迫,病情更為複雜。

  一、診斷依據:

  1、病史:急性起病,可無頸部外傷史,部分兒童患者可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但部分老年患者也可隱匿起病。2、症狀:自覺頸痛,頸部旋轉時疼痛加重,頭顱有向前下墜感;往往合併有輕重不同程度的頭痛。部分病人可因椎動脈血流受影響而出現眩暈,甚至在頸部轉動時出現猝倒;少數移位嚴重的口才因脊髓受壓而出現上肢麻木無力,下肢走路不穩的症狀。

  3、體徵:部分患者出現頭頸傾斜,檢體發現頸肌痙攣,活動不利,其中以旋轉或前屈功能受限最突出;頸椎觸診可觸及頸1、2關節突和橫突凹凸不平,棘突偏歪,壓痛,與X線所見一致。脊髓受壓者可出現力米特徵,即低度頭時出現項背下肢放射性麻木或觸電樣疼痛;嚴重者上下肢出現錐體徵。

  4、基本檢查依據:X線平片為診斷本病的基本技術依據。張口正位片齒突與兩側側塊間隙寬度相差超過1.5mm應引起注意,超過3mm具有診斷價值;側位片上寰椎前弓與齒突前間隙呈“V”字形,成人大於3mm,兒童大於4mm具有診斷價值,大於5mm則可診斷寰椎橫韌帶撕裂。

  5、進一步檢查措施:懷疑有寰樞關節失穩、寰枕畸形、寰樞椎骨折、高位脊椎佔位性病變及脊髓壓迫的病人,可拍攝上頸椎CT或MRI片。合併劇烈眩暈病人可作TCD或DSA檢查,以觀察椎動脈血流情況。

  二、證候分類:

  1、寰樞關節紊亂:見於頸椎退變失穩或隱形損傷患者,一般無明顯的斜頸畸形,頸部輕度的前屈及旋轉運動障礙,無明顯C2神經根及脊髓受壓症狀與體徵。X線張口正位片示為寰齒關節間隙不對稱,但頸椎側位動力片未見到明顯的寰樞失穩跡象。

  2、寰樞關節失穩:發生於頭頸外傷後,或見於兒童咽喉部感染後,造成橫韌帶和附屬韌帶損傷或鬆弛,使寰椎失穩,造成脊髓和(或)椎動脈受壓。除出現寰樞關節損傷的一般症狀外,突出的表現是同時出現C2神經根、脊髓和椎動脈受壓症狀和體徵如枕頂部放射性疼痛、麻木,上肢麻木無力,下肢走路不穩,眩暈及頸部活動時的猝倒發作。X線檢查顯示有明顯的結構性失穩,如側位片寰齒前間隙大於5mm,或在前屈時出現明顯增大的傾向;或齒突尖至枕骨大孔前緣距離成人大於5mm,小兒大於10mm。寰樞關節失穩可分為以下兩個型別:

  a、器質性不穩:包括自發性寰樞脫位(多因咽喉部炎症引起寰椎橫韌帶鬆弛所致)、外傷性寰樞脫位後遺症狀(急性期治療不當或損傷嚴重者)、先天性不穩(如顱底凹陷症)、醫源性不穩(主要指由於手法操作過重、牽引過度所致者)。

  b、動力性不穩:主要因橫韌帶、翼狀韌帶或齒突尖韌帶及周圍關節囊等鬆弛與不穩所致。

  3、寰樞關節交鎖:這是臨床上持續性斜頸的原因之一,頸屈曲及旋轉運動障礙。此病的特點是寰椎固定在樞椎上,頸部活動時,寰椎與樞椎後弓作為一個單位運動。病程長者常出現左右面部不對稱,一側面肌萎縮。X線表現:張口位片示樞椎齒突偏移或居中;頭左右旋10-15度,張口位片示齒狀突偏移固定於一側;頸椎側位片示寰樞結構正常。分為兩型別:

  a、單純功能性交鎖:患者往往無外傷史,頭頸固定在對稱位置,其周圍軟組織已有攣縮,檢查時頭頸僵硬,旋轉有很大阻力,手法整復有一定困難。

  b、固定性斜頸畸形:頭頸固定在偏斜位,頭向一側偏斜10-20度,同時轉向對側,頭顱可有少許活動範圍,斜頸對側的胸鎖乳突肌處於痙攣狀態,患側面部平坦。若病情繼續發展,寰椎進行性前移,出現下頸椎代償性的“鵝頸”畸形。

  三、治療方案:

  1、辨證施治:推拿手法分為鬆解手法、整復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

  鬆解手法宜在頸部放鬆的情況下用輕緩柔和的刺激性手法如一指禪推法、滾法、拇指按揉法在頸項肩背部操作,關鍵刺激穴位及部位為:風池、枕骨下緣、頸夾脊、橫突後結節、天鼎、肩井、肩胛骨內側緣、天宗等。並在手法刺激的同時,輕巧地小幅度旋搖頸椎,以調整頸椎微小錯移。

  整復手法應注意:定位定性準確;手法輕柔,嚴防用力過猛,切忌追求彈響聲;儘量降低手法操作中的頭頸旋轉度數;醫者要高度重視,正確的手法絕對安全並可產生神效。有時能立即解除病人的痛苦,尤其得病初期多可一次治癒。但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手法不當亦可發生意外;臥位操作較為安全,失穩型錯位型及寰樞關節雙側旋轉錯位宜採用臥位操作,普通錯位病人可採用坐位操作。

  整理手法主要採用拿法,點法刺激兩側風池額頭,兩側頸椎諸夾脊穴及兩側肩井,最後順勢用指、掌從肩井向兩側分推。

  2、寰樞關節紊亂  以坐位操作為宜。整復手法可選用坐位頸椎旋轉微調手法、拔伸下頸椎旋轉定位扳法及頸椎旋轉定位法。整覆成功的標誌是頸痛及伴隨的頭痛、眩暈症狀顯著緩解,頭頸運動恢復正常,臨床體徵消失。

  3、寰樞關節失穩  以臥位操作為宜。整復手法可選用側臥位頸椎十字交叉旋轉微調手法、側臥位頸椎前後交錯旋轉微調手法,也可先用臥位旋轉定位扳法。整覆成功的標誌不僅要達到頸痛,頭痛、眩暈症狀顯著緩解,更重要的是脊髓壓迫症狀與體徵的改善。對於器質性失穩的病人,應在手法整覆成功後予以頸部石膏固定2月,以維持復位狀態;對於動力性失穩的病人,應在整覆成功後予以頸託穩定2-3周,以待鬆弛的損傷軟組織修復。

  4、寰樞關節交鎖  以臥位操作為宜。整復前應先採用頸椎牽引、頸部熱敷、軟組織鬆解等方法使攣縮的軟組織充分鬆解,不要忙於立即整復。整復手法可選用側臥位頸椎拔伸下前後交錯旋轉微調手法,也可選用頸椎臥位拔伸下旋轉定位扳法。整覆成功的標誌是頸痛、頭痛、眩暈症狀顯著緩解,頸部肌肉尤其是胸鎖乳突肌張力的明顯降低,代償性鵝頸畸形的減輕或消失。手法整覆成功後予以頸部頸託穩定2-3周,防止長期軟組織攣縮造成的習慣性斜頸姿勢將已整復的寰樞關節重新拉回交錯位置。

  5、其他療法a、頸椎牽引  主要用於寰樞椎失穩和寰樞椎交鎖的病人,急性期可採用床邊頸椎頜枕帶牽引,慢性病人則可採用坐位或仰臥位機械牽引。

  b、頭頸後仰平臥體位整復  主要用於寰樞椎失穩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寰樞椎失穩,部分急性期病人可經後仰平臥自行復位。

  c、頭頸支具  對於兒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寰樞關節半脫位患者在急性期盲目應用手法整復是危險的,可先採用頸託支託,並積極治療引起關節囊和滑膜炎症的原發性感染,多數患兒可自行復位,其餘者則可在軟組織炎症消退後再予以手法整復,較為安全。

  四、併發症處理:

  1、脊髓受壓  應在排除手法禁忌症的前提下,積極將手法整復,脊髓減壓作為第一選擇,同時採用脫水療法及短期激素應用以減輕頸椎管內外軟組織水腫。經手法整復,寰樞椎已復位而脊髓壓迫仍不見改善者,或手法整復困難者,應請神經外科及其他相關科室會診。

  2、椎動脈受壓  椎動脈受壓主要因寰樞椎旋轉移位,行程扭曲而致,一般在正確復位後隨即解除。

  五、注意事項:

  1、診斷過程中應排除齒狀突骨折、寰椎骨折、顱枕畸形等骨骼問題。

  2、整復手法切忌粗暴,手法整復困難者應及時轉診或請上級醫師處理。

  3、對於寰樞失穩及寰樞交鎖型別應住院治療,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六、療效評定1、治癒:臨床症狀、體徵消失,頭頸活動無障礙。

  2、好轉:臨床症狀改善,體徵減輕,頭頸運動無障礙。

  3、無效:臨床症狀、體徵無減輕或無變化,頭頸前屈、旋轉仍然存在障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