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性水腫發生機制,主要是球-管失衡導致鈉水滯留所致。其實質是腎小球濾過率明顯下降而不伴有腎小管重吸收的相應減少。由於腎小球血管內皮細胞和間質細胞發生腫脹和增生。炎性細胞滲出和纖維蛋白的堆積和充塞囊腔,使後者變得狹窄,以致通過腎小球的血流大為減少,腎小球的有效濾過面積又明顯下降,其結果是腎小球鈉水濾過顯著下降。但此時完整的腎小管仍以正常速度重吸收鈉和水,故產生高滲性少尿甚至無尿。大量鈉水滯積於體內,引起血漿容量和血管外細胞外液量的明顯增多,組織間液因而增多而不能被淋巴迴流所代償,於是出現全身水腫。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因炎症而通透性增高,故可出現蛋白尿,但低蛋白血癥不明顯。當然鈉水滯留可稀釋血漿蛋白,但此因素引起次要作用。
尿常規分析、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判斷尿的比重、酸鹼度、紅細胞、血色素、蛋白、管型、尿糖、細菌、白細胞、尿沉澱、結晶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原則上進入到慢性腎衰各期後,尿蛋白、潛血定量及定性的測定已無顯著意義,故在治療的過程中,無病情變化或檢查需要,不必頻繁尿檢,原因參閱療效判斷誤區。慢性期2~4周1次。病情穩定者可根據情況3~6個月1次。
血常規:
判斷血液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色素及白細胞分類的變化。根據病情每2~4周檢查1次。病情穩定者可根據情況3~6個月1次。應用促紅素的患者根據促紅素劑量的增減和自身血色的變化進行適當檢查,以便使血紅蛋白水平穩定在100~110g/L。出現感染者隨時進行檢查並在感染控制後進行復查,防止感染控制不徹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