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本質就是一條會蠕動的管道,推擠著食物向前經過一個個加工車間,取其精華,留其糟粕,最後將廢物排出體外。
上圖:食物經過的管道: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結腸-直腸-肛管
上圖:腸子最裡面不規則凸起的是粘膜,向外依次是:粘膜下、平滑肌層(環肌和縱肌),最外層漿膜。腸子的蠕動是其內容物前進的動力。腸子為什麼會蠕動?因為腸子上有會收縮的肌肉。
上圖:腸子的一個橫截面示意圖,在粘膜下和環縱肌之間分別可以看到神經從,裡面有神經節細胞。肌肉為什麼會收縮?因為有神經在支配。
上圖:給個立體的示意圖,更能進一步理解腸管正常的結構。腸管的神經是一個互相連通的網路。它的執行通常都是自動化的,不需要大腦去過問。
假如腸子裡面沒有神經節細胞,那麼這個腸子的蠕動就會出現問題。現實中會有這樣的情況嗎?是的,先天性巨結腸就是出了這個問題。
上圖: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s Diease)就是腸壁沒有肌間和粘膜下神經節細胞。
腸裡面的神經節細胞是從哪裡來的?咱還得回到胚胎時期。
上圖:神經節細胞是從神經嵴來的,沿著消化道從上而下逐步分佈。已經確認有若干基因參與這個過程
上圖:大概在胚胎的第8到10周,神經節細胞從上到下分佈到了結腸。假如在這期間出了某些狀況,神經節細胞未能繼續向下走,或者走到了也未能存活下來,最後就會出現末段的腸管沒有神經節細胞。
很容易理解了吧,無神經節細胞的腸管終點總是在直腸末尾,而起點卻不一定在上面哪裡。(下圖)
上圖:正常情況下腸管都是應該有神經節細胞的。A:常見型(75%),直腸乙狀結腸無神經節細胞。B、短段型或超短段型(3%~5%),無神經節細胞段僅在直腸末段。C、長段型(15%),超出乙狀結腸,可到橫結腸。D、全結腸型(5%)。E、全結腸並部分小腸型(少見),甚至可達十二指腸(極其罕見)。
上圖僅作分類示意使用,實際上先天性巨結腸更準確的示意圖應該是這樣的(下圖):
或者是這樣的(下圖):
因為,沒有神經節的腸管就是這樣細小、僵硬,大便到這裡是不能順暢通過的,所以病變腸管上面的腸管就會因為大便的積聚而擴張,呈現巨大的結腸。這就是先天性巨結腸病名的來歷。
然而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命名是不準確的,有問題的不只是那些巨大的部分而且更是下面窄小的部分。但是既然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故這個名稱也還在繼續沿用。1887年一個病理科醫生準確描述了這個疾病,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做了命名:Hirschsprung’s
Diease。這應該是全球通用且不會產生歧義的病名。
神經節細胞是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我們還是來認識一下吧。(下圖)
上圖:
上:正常結腸,黑框內顯示的是肌間神經從,圍繞的就是神經節細胞。
下:先天性巨結腸,在肌間未見到神經叢和神經節細胞。
有一些先天性巨結腸的標本中還可以看到增粗的神經。(見下圖)
上圖:畫面中央兩束增粗的神經,然並卵,沒有神經節細胞,還是先天性巨結腸。
上圖:使用膽鹼酯酶染色後,先天性巨結腸病變腸管會在粘膜下固有層顯示大量陽性(畫面中部橫行的棕色帶)
所以先天性巨結腸的金標準診斷還是要依靠病理學檢查。
在臨床上,會遇到一些病人,症狀表現像是先天性巨結腸,但是病理切片上卻可以看到神經節細胞,而這些神經節細胞並不完全正常,表現出神經節細胞減少(稀疏)或者未成熟或者發育不良等異常。這一類病人被統稱為先天性巨結腸類緣病。先天性巨結腸及其類緣病又被統稱為腸神經元發育異常。具體再分類下去就更麻煩了,爭議也會很多。醫學發展到今天,還是有很多爭議的,所以不同醫生給出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
上圖:腸神經節細胞的分佈,除了有和無的問題之外,還有數量和具體形態的問題。這些也都是在胚胎時期形成的。
這些病人都是會表現出排大便的障礙,為表述方便,因為這只是科普文,不想涉及學術爭論,我們還是把內容先侷限到先天性巨結腸上來。
大約每5000個活產的孩子中會有1例先天性巨結腸。男多於女。
21-三體綜合徵具有更高的先天性巨結腸風險。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結腸病史者(比如父母、兄弟姐妹),也有更高的患病機會。這些與基因有關。
從臨床表現上看,先天性巨結腸的本質就是一種很特殊的腸梗阻。排胎便延遲、排便困難、大便祕結;上面大便下不來又會表現出腹脹,嚴重時會嘔吐,時間久會造成營養不良;腸管又易出現炎症,表現發熱,甚至出現腸穿孔;腸管擴張大便滯留時間長,又會形成糞石,進一步加重梗阻。
先天性巨結腸出現小腸結腸炎或腸穿孔是非常非常嚴重的,是可以危及生命的!
分型不同,嚴重程度不同,在不同年齡階段又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新生兒:大約有80%的先天性巨結腸會在新生兒期有表現。出生後24-48小時不排胎便,腹脹,都應該要想到這個病,但是也不能只想到這個病。還有些孩子,直接就是表現小腸結腸炎和腸穿孔。剖腹探查時要儘可能取活檢。
上圖:腹脹
大些的孩子:長期便祕,甚至不用開塞露就不拉大便。長期腹脹,營養狀態差。
上圖:腹脹
成人:有些症狀不十分嚴重者,甚至會一直拖到成人才得以診斷。
這些動腦子的事情讓醫生去思考,家長所能做的就是在需要就診的時候及時帶孩子去看專科醫生。
診斷,首先還是看症狀和體徵。
上圖:在腹部摸到腫物,CT顯示是個大糞石塊
做直腸指檢時,有經驗的醫生永遠是站在孩子的一側,因為手指退出的那一瞬間,很可能會出現躲閃不及的爆破性排便。畫面太美我就不描述了。
輔助檢查無非三招:鋇灌腸、直腸肛管測壓和直腸活檢。
上圖:鋇灌腸:在X線下,白色的鋇劑把結腸的形態清楚顯示了出來。狹窄段、擴張段不用我指了吧,兩者之間的過渡段就叫做移行段。
上圖:直腸肛管測壓。原理是當直腸內有大便的時候,肛管放鬆,這樣才能排便出來。用一個球囊放在直腸,注水模擬有大便,同時測出肛管的壓力,如果不出現鬆弛反射,就是有問題。低齡兒的結果不一定很可靠。
上圖:這個是正常的測壓結果
上圖:這個就符合先天性巨結腸了
直腸活檢有兩種辦法:負壓吸引活檢和開放活檢。前者簡單易行,可以取組織到粘膜下,如果只取到了粘膜就沒有診斷價值了。後者可以取到更深更大的組織(粘膜下和肌間),診斷更為可靠,但是需要麻醉。
治療:
根治手術前的一些措施:擴肛、開塞露、迴流洗腸(與成人的灌腸不同!)、腸造瘻、挖糞石(我小時候一直以為學習好就不會做掏糞工了)。
新生兒期間一般不主張手術,而是洗腸,洗腸效果不好的,可以進行造瘻手術。倒不是因為新生兒期間手術有多高難,更多的還是出於準確診斷的考慮,以免不該手術的被做了手術。
我們強調的是要堅持洗腸!為什麼?因為堅持洗腸,孩子可以正常生活,減少腸炎、糞石等併發症,營養也可以得到保證;另外避免腸管擴張,可以使更多的腸管能得到保留,而不被切除。經過訓練,家長完全可以掌握熟練的洗腸技術。
手術的方法:
上圖:手術就是要切除掉自齒狀線上1cm向上直至有正常神經節細胞的地方。經典方法有:B、Swenson C、Duhamel 和D、Soave。
師爺賴炳耀教授的賴氏吻合(黃家駟外科學有收錄)就是Swenson術式的改良。現在隨著腹腔鏡和經肛門拖出手術的結合應用,改良的Soave術式使用的會更多一些。
對於先天性巨結腸類緣病的治療,多傾向於保守,保守無效再手術。
手術後需要常規擴肛,具體方法參看小兒擴肛。
手術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都可能會有排便的問題,比如次數多,肛周面板紅腫等問題。還可能會有便祕或失禁,所以也是需要長期隨訪。
對於那些病變腸管超長,無論是先天性巨結腸還是其類緣病,處理上都很困難。外科醫生切切切,切到神經節細胞正常的腸管沒問題,但是好腸子不夠用就真是棘手了。你知道嗎?醫生也有無奈的時候。
最後補充一點,巨結腸是不是都是先天性的?不是,巨結腸也可以是繼發性的,比如肛門狹窄後,也會出現結腸擴張。處理是不同的。
上圖:先天性巨結腸診治的流程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