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蟲性“下疳”是非洲人類錐蟲病,也稱為昏睡病,是一種媒介傳播寄生蟲病。布氏甘比亞錐蟲與布氏羅得西亞錐蟲是非洲錐蟲病或稱非洲錐蟲病的病原體,媒介昆蟲為舌蠅。甘比亞錐蟲分佈在西非和中非沿河流或沿森林地帶,羅得西亞錐蟲分佈在東非熱帶草原及湖岸的灌木和植叢地帶。非洲錐蟲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Africansleepingsickness)臨床上共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為侵入面板後引起不同程度的硬塊和結節,並演變成錐蟲性下疳,下疳發生於約三分之一的病人且出現的部位常為面板外露被蟲蠅(tsetsefly)叮咬處,持續約3星期。第二為血液淋巴時期,此時會有周期性發燒及寄生蟲血癥等症狀,包括倦怠、後頸部淋巴節腫、關節疼痛、頭痛及軀幹紅疹等情形發生,常見心肌炎,而因溶血及肝損傷之故也常見黃疸之出現。一旦侵入了腦部後,則會進入第三期腦膜腦炎時期,此時會有頭痛、失眠、動作失調及行為障礙等情形發生,其他症狀包括全身乏力、胃口劇烈下降、身體消瘦等,嚴重者甚至會併發神智下降、昏迷甚至死亡。
兩種錐蟲侵入人體以後的基本過程包括:初發反應期和血淋巴期,以及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腦膜炎期。
初發反應期:
患者被舌蠅叮咬後約1周,區域性面板腫脹,中心出現一紅點,即錐蟲下疳。
血淋巴期:
錐蟲進入血液和組織間淋巴液後,引起廣泛淋巴結腫大。蟲血癥高峰可持續2—3天,伴有發熱、頭痛、關節痛、肢體痛等症狀。此期可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尤以頸後、頜下、腹股溝等處者明顯。頸後三角部淋巴結腫大(Winterbottom氏徵)為甘比亞錐蟲病的特徵。
腦膜腦炎期:
常見病變為瀰漫性軟腦膜炎,腦皮質充血和水腫,神經元變性,膠質細胞增生。主要臨床症狀為個性改變、呈無慾狀態。出現異常反射,如深部感覺過敏、共濟失調、震顫、痙攣、嗜睡、昏睡等。
甘比亞錐蟲病呈慢性過程,病程可持續數月至數年,症狀較輕,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羅得西亞錐蟲病則呈急性過程,病程為3-9個月。患者多表現顯著消瘦、高熱和衰竭。有些病人在中樞神經系統未受侵犯以前就已死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