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蟲性“下疳”是非洲人類錐蟲病,也稱為昏睡病,是一種媒介傳播寄生蟲病。布氏甘比亞錐蟲與布氏羅得西亞錐蟲是非洲錐蟲病或稱非洲錐蟲病的病原體,媒介昆蟲為舌蠅。甘比亞錐蟲分佈在西非和中非沿河流或沿森林地帶,羅得西亞錐蟲分佈在東非熱帶草原及湖岸的灌木和植叢地帶。非洲錐蟲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Africansleepingsickness)臨床上共分為三個時期,第一為侵入面板後引起不同程度的硬塊和結節,並演變成錐蟲性下疳,下疳發生於約三分之一的病人且出現的部位常為面板外露被蟲蠅(tsetsefly)叮咬處,持續約3星期。第二為血液淋巴時期,此時會有周期性發燒及寄生蟲血癥等症狀,包括倦怠、後頸部淋巴節腫、關節疼痛、頭痛及軀幹紅疹等情形發生,常見心肌炎,而因溶血及肝損傷之故也常見黃疸之出現。一旦侵入了腦部後,則會進入第三期腦膜腦炎時期,此時會有頭痛、失眠、動作失調及行為障礙等情形發生,其他症狀包括全身乏力、胃口劇烈下降、身體消瘦等,嚴重者甚至會併發神智下降、昏迷甚至死亡。
錐蟲性“下疳”的預防方法:
1、流行地區居家環境及家畜噴灑殺蟲劑。
2、避免前往有大量采采蠅的地區;旅客如須前往,應儘量穿著長袖及長褲以覆蓋身體外露的部份,避免穿著會吸引采采蠅的藍色衣物。
3、家中加裝紗窗、紗門。
4、使用及睡在蚊帳內。
5、加強衛生教育宣導如何避免病媒蚊叮咬的重要性。
6、加強洗手。
7、病人住院期間,醫療工作人員應採標準防護措施,加掛蚊帳,碰觸血液、體液前後應用消毒劑洗手。
8、清除中間宿主采采蠅的棲身地,如河邊灌木叢。
9、做好檢疫,找出感染源加以撲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